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L >> 雷电颂 >> 正文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⑵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⑶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⑴ 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⑵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⑶ 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德育目标:

    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内心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引领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悟、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情感。

  2、研讨探究法:

    《雷电颂》的独白是《屈原》全剧的灵魂和高潮,突出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情怀。课堂教学在朗读、思维、说话的多维交流中,理解文意,走进人物,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引领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意,激活阅读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橘颂》的背景面,学生感受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端午》诗)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戏剧知识推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

    《屈原》1942年1月写于重庆。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驰骋(chí chěnɡ):(骑马)奔驰。

    虐待(nüè):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多媒体展现舞台情境,学生听读课文录音。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

    教师提示:

   ⑴ 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

     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这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

     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第三部分:高潮:

     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⑵ 《雷电颂》的舞台说明:

     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将喷涌而出!

  3、学生调动情感,想象剧中情景,自由诵读全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4、学生配乐朗读,以精练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学生的精彩发言:

    生1: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

    生2: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生3:课文的语言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是诗人心灵之声的喷涌和迸发。

    生4: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6、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学生轻声跟读,深入体会文意。


四、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短文《国歌》,完成题目: 国歌 曾有情   ① 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定不会陌生。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往往听到国歌国人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扬和情感的倾泻。

  ② 但你能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能,你也未必就能。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③ 前不久,我为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一家送行。在首都机场人头攒动的候机大厅里,引发了我对国歌的思索、理解和作为中国人的愧疚。朋友一家三口均系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朋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还不会说话时就已随母亲赴国外陪读,直接受之于英语的启蒙。这次朋友带7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儿子却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为了中国的文化不至于在儿子身上脱节,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叫他的中文名字:小华。

  ④ 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起唱歌。我问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⑤ 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怎么办好?”

  ⑥ 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⑦ 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们一起唱。”在小华的邀请下,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声地唱了3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来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昂的悠悠浮在脑际的旋律。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进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不是错了,就是混了。

  ⑧ 我羞愧难当。曾经唱过不下百遍,听过不止千遍的国歌,竟然曲儿在嘴边打转,词儿却记不全。你可以不会唱任何歌,但不能不会唱国歌;你五音可以不全,你调儿可以不准,但词儿你不可以忘,否则真是无颜以中国人自居了。

  ⑨ 我惊异于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我从朋友口中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而小华一口坚决:“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比赛那天父母都去了,不仅仅是去听儿子唱一首歌,而是去听儿子在异国他乡窄小的舞台上唱大气的国歌。小华颇“奶油”的稚声中注入了几分刚劲,几分明快,几分激昂,把国歌唱得既孩子气甚浓,又大人味十足。小华尽管没有获奖,但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说唱中国国歌听不懂的阿姨也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地说:“中国男孩,OK!”我相信,这位阿姨虽没听懂,却看懂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娃,从血液到肌骨不都是“中国造”吗?“中国品牌”的人种,国歌就写在他的脸上,刻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⑩ 朋友说,父母的良苦用心,就是让儿子从小会唱中国国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连着一条割不断的中国根,从小开始铸造一个中国魂。我顿生感慨,我知道朋友出国之前并不怎么爱国,总嫌中国穷,老念外国好,竟以“誓为出国而发奋读书”来激励自己刻苦用功。公派留学毕业后,为滞留澳洲,不惜背信弃义把单位和祖国的培养与厚望抛之脑后,并把老婆和孩子拉上远离祖国的不归途,全家心安理得地蜷缩于一张绿卡里。而如今,国外的富足生活与事业上的辉煌不仅没有洗褪他的中国情,反倒浓烈似酒。他在中国时不看国内报纸,在澳洲却订了份《人民日报》,每天必读;在国内总说中国的电视节目没劲,在国外却专门安装了卫星接收天线,每日必看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至于国歌则是全家人常唱不厌的歌。他说澳洲国籍只代表他现在的身份,中国血脉却流淌于他的整个生命,并将永远子孙相袭。这种朴素的中国情结走得越远,离得越久,却系得越牢,连得越紧!

  ⑾ 朋友进港回澳洲的时间到了,我和他紧紧握别时,小华仍然意犹未尽地唱着国歌,迈着大步走向绿色通道。我想,一个唱着中国国歌长大的中国孩子,无论走向世界的哪个国度、哪个角落、哪片天空,都会传递给世界一个民族的最强音:“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1、朋友的爱国之情在他的儿子身上有充分的体现,试举出文中三个例子。

  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不假思索”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⑧段中作者写道:“我羞愧难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插入朋友出国前的情况,作用是什么?

  5、用“_________ ”出文中直接表现朋友爱国之情的句子。


〖参考答案〗

  1、

   ⑴ 孩子操一口流利的汉语;

   ⑵ 孩子的名字叫小华;

   ⑶ 孩子能熟练地唱国歌。

  2、不能。“不假思索”说明孩子在说话前未经任何考虑,更能说明孩子对国歌非常喜爱、非常熟悉,经常唱。

  3、唱本国的国歌,自己居然词记不全,觉得无颜以中国人自居。

  4、对比。突出了朋友出国后的爱国之情。

  5、第⑩段最后两句:“他说现在澳洲国籍只代表他现在的身份……连得越紧!”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2、以校园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品味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学生背诵。

  2、请小组表演自己编写的小剧本。


二、研读赏析文意

  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予以中肯评点。

  2、研讨:

   ⑴ 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⑵ 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⑴ 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⑵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在奇丽的想象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剧中的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4、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学生举例,教师归结: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


三、对比引申,把握抒情方式

  思考: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领学生回忆《诗两首》,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与《诗两首》比较,在体裁上一个是诗,一个是散文诗式的戏剧独白。两个作品表现了郭沫若特有的个性风格,但在抒情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点。《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和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舒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感情地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五、课堂练习

  阅读《峭壁上的树》,完成题目: 峭壁上的树   ⑴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⑵ ①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②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③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④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⑶ ⑤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⑥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⑦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⑧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⑷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⑸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⑹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了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⑺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1、第⑵段中“摇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被风吹得来回摆动

   B、时常鲜活地闪动

   C、摇头晃脑

   D、摇摆动荡不安定

  2、第⑵、⑶自然段总共有八句话,请从中找出有关酸枣树生长环境的语句:________。(只填序号)

  3、第⑸段写桃树、梨树、杨树、柳树,对描写酸枣树起了____________作用。

  4、用“不像……也不像……而是”造句。

  5、对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峭壁上的酸枣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

   B、为了更充分地表达感情,在人称的使用上,作者先用第三人称——“它”,而后又改用了第二人称——“你”。

   C、文中的酸枣树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象征,是真诚而没有嫉妒、纯朴而从不贪婪的高尚品格的象征。

   D、本文大量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语句整散结合,整齐对称而又灵动活泼。


〖参考答案〗

  1、B

  2、②、⑥

  3、衬托、对比

  4、例:荷花,不像菊花那样孤芳自赏,也不像牡丹那样浓艳炫耀,而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B


六、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全面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由来已久,据说是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材料,了解这一传说的风貌以及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2、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请同学们课外朗诵、积累戏剧文学中的著名独白,如哈姆雷特独白、奥瑟罗独白等。

  3、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请同学们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备课资料】

一、时文荐读 行吟湖畔话屈原 刘虎文   近日闲暇,翻出楚辞吟读,读到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沉郁而又豪放的诗篇,竟不由得想起了五月龙舟上的声声鼓点及鼓点中的古典记忆,便手捧屈辞,信步于武昌东湖西北岸的行吟湖畔,循着当年屈大夫的足迹,去想象、探索其行吟泽畔的忧愁幽思、疾痛惨怛的心情。

  东湖的行吟湖畔,因当年屈原流放途经此地吟诗作辞而闻名。当年,屈原“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而来武汉,在东湖湖畔,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写下了许多抒情达志的不朽诗篇:“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这些都是他在武汉经历的真实写照。后人为了纪念屈原的这段经历,在东湖特建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屈原铜像等文物性建筑,并使其成为了东湖景区文化底蕴深厚的标志性景观。

  行吟湖畔的屈原铜像,高耸于葱翠的苍柏之间,他“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昂首苍穹,有似质疑苍天:“如不近贤远佞,何为明君在上、明镜高悬?”又有似俯视荆楚大地,流连于祖国的壮丽河山。他那深邃的目光,有时充满希望,因为“唯楚有材”;有时透着无奈,因为“忠不必用、贤不必以”;有时则暗藏愤怒,因为“伏清白以死直兮”。在铜像身后,便是气派壮观、具有古风古韵的行吟阁。“行吟阁”三字镶嵌于阁顶之上,笔力苍劲雄浑,不愧出自郭老先生之手。阁内收藏着各类有关屈原的书籍、书法、绘等,应有尽有。走进阁内,好像步入屈原时代,可与伟大诗人一同吟读,一同“求索”。

  “辞赋悬日月”的屈原,在一生的流放中,他的创作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两千多年来,他陶冶了我国人民的优美情操,培育着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他的创作已不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而是属于整个世界。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屈原行吟泽畔,没有他的“与日月争光”的高洁志趣,写出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中华诗坛、甚至世界诗坛就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美德和以身许国的壮烈牺牲,中华民族也就会少了一位爱国主义的典范。

  近日又欣闻东湖将恢复和兴建屈原文化园,将以楚辞诗意为内涵,将天然景色、日月光辉都组合在视线之中,让晨曦晓雾、落日余晖尽收眼底,构成一个诗情意的园林景观。这项工程的兴建,可以说是东湖的盛事!是宏扬屈原爱国精神的盛事!


二、重温经典 哈姆莱特独白 【英】 莎士比亚  【翻译】 朱生豪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奥瑟罗独白 【英】 莎士比亚  【翻译】 朱生豪   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我的灵魂!纯洁的星星啊,不要让我向你们说出它的名字!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可是我不愿溅她的血,也不愿毁伤她那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腻滑的肌肤。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让我熄灭了这一盏灯,然后我就熄灭你的生命的火焰。融融的灯光啊,我把你吹熄以后,要是我心生后悔,仍旧可以把你重新点亮;可是你,造化最精美的形象啊,你的火焰一旦熄灭,我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那天上的神火,能够燃起你的原来的光彩!我摘下了蔷薇,就不能再给它已失的生机,只好让它枯萎凋谢。当它还在枝头时候,我要嗅一嗅它的芳香。啊,甘美的气息!你几乎诱动公道的心,使她折断她的利剑了!再一个吻,再一个吻。愿你到死都是这样;我要杀死你,然后再爱你。再一个吻,这是最后的一吻了;这样销魂,却又是这样无比的惨痛!我必须哭泣,然而这些是无情的眼泪。这一阵阵悲伤是神圣的,因为它要惩罚的正是它最疼爱的。她醒来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雷电颂,郭沫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雷电颂》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赏析《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静夜》说课稿
    语文课件《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
    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备课笔记
    现代诗歌赏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语文课件《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
    诗歌静夜解读
    课文郭沫若诗两首研讨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3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郭沫若《静夜》原文阅读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2
    《天上的街市》教案2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7
    天上的街市原文
    《天上的街市》课例分析
    《天上的街市》教案3
    《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与点评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3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两篇2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实录2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实录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两篇
    《天上的街市》赏析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6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5
    《天上的街市》教案4
    《天上的街市》的学习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4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2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2
    《天上的街市》教案
    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简介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3
    析《天上的街市》的写作特色
    《雷电颂》有关资料
    郭沫若的诗
    郭沫若检讨与今日之批评
    郭沫若简介
    《雷电颂》教学建议
    郭沫若生平资料
    公正评价郭沫若
    《雷电颂》参考图片
    诗人与学人郭沫若
    郭沫若的诗与小说
    郭沫若母亲的“诗教”
    郭沫若写《女神》
    以《雷电颂》课文为例,作修辞方法复…
    郭沫若一次得意的演讲
    屈原简介
    《雷电颂》教学反思
    关于郭沫若“抄袭”说与“焚书”说
    秭归──诗人之乡
    《雷电颂》教学设计
    九章·涉江
    “文革”初期走访郭沫若
    在灵魂深处与人间关系中透析屈原悲剧
    郭沫若纪念馆概况
    屈原生平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行吟湖畔话屈原
    日出
    郭沫若的讨蒋檄文让他亡命日本
    梦与现实
    毛泽东致郭沫若函
    天问
    《雷电颂》电子教材
    《雷电颂》整体把握
    屈原美学品格的精神解读
    历史剧《屈原》简析
    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
    《雷电颂》教学提示
    渔父
    离骚
    九歌·湘君
    九歌·湘夫人
    九歌·国殇
    郭沫若的诗与小说
    《雷电颂》素质教育新学案
    《雷电颂》研讨与练习说明
    《雷电颂》学法指导
    郭沫若与《屈原》
    雷雨之夜想起郭沫若的《雷电颂》
    《雷电颂》在全剧的地位和作用
    生之颤动,灵之喊叫──郭沫若的《雷…
    铿锵的语言 澎湃的激情──《雷电颂…
    《雷电颂》艺术三美
    戏剧常识
    橘颂
    楚文化释要
    《雷电颂》课文背景知识
    《雷电颂》主题思想
    《雷电颂》生字注音
    《雷电颂》形似字辨析
    《雷电颂》多音字辨析
    《雷电颂》词语解释
    《雷电颂》词义辨析
    《雷电颂》难句解析
    《屈原》赏析
    《雷电颂》疑难解析
    《雷电颂》中心思想
    《雷电颂》结构分析
    《雷电颂》问题探究
    《雷电颂》写作特点
    《雷电颂》写作特色
    《雷电颂》写作借鉴
    《雷电颂》知识延伸
    《雷电颂》研读赏析
    《雷电颂》教学设计
    中外爱国名言
    《雷电颂》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独白
    奥瑟罗独白
    《雷电颂》习题精选
    《雷电颂》习题精选
    《雷电颂》同步练习
    《雷电颂》同步练习
    《雷电颂》同步轻松练习
    《雷电颂》同步达纲练习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
    《雷电颂》问题研究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重难点讲解
    《雷电颂》同步练习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优化测控
    《雷电颂》课文评点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话剧《屈原》简介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雷电颂》教学杂谈
    《雷电颂》导入语设计
    《雷电颂》教学新点子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雷电颂…
    《雷电颂》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