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永霞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十六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六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空课题。(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生: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
(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并把自己的疑惑讲出来,增加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动力。)
师: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现在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来回巡视)
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是爸爸妈妈说的话,所以带引号。
生:我知道了“精彩极了”是妈妈的评价,“糟糕透了”是爸爸的评价。
师:你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鼓励我,爸爸却说“糟糕透了”。
生:作者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下,成了有名的作家。
师:书要自己读懂,课文比较长,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来学?
生:我觉得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讲这一件事的经过;后边的是第二部分,讲作者的感受。
师:同学们自己读第一部分,看能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这位作者的母亲非常慈祥,父亲非常严厉。
师:你怎么知道?
生读有关句子。
师:巴迪七八岁写了一首诗,母亲评价后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诗写得非常好,书本上怎么说?
生:得意洋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四段“不住地看表,等着爸爸来评价”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想得到父亲的赞赏。
生:把诗认真写了一遍,还画上了花边。
师: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赞赏吗?
生:没有,父亲说他写的诗“糟糕透了”
师: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字面意思,还要想一想,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妈妈评价“精彩极了”,他今后会更有自信心,父亲评价“糟糕透了”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还需要努力,不要骄傲自满。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小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小进步,有大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大进步。接下来我们读第二部分,会产生哪些问题?
(生默读第二部分)
师:好了,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都是爱?
师:好,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生:“一个作家, 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受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作者为什么觉得这种爱是一种幸运?
生:“我谨慎地把握生活中的小船”中的“小船”指的是什么?
生:作者为会把爸爸和妈妈的评价比作风?
(师随机板书)
师:咱们现在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大家一块儿解决。
(生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并体会到齐心协力的乐趣。)
师:好了,我们现在来谈一谈,谁来说第一个问题。
生:因为他母亲鼓励他写作,给他信心,父亲让他知道了自己的习作是有缺点的。
师:那“小船”指什么?
生:小船指人生道路,如果爸爸不常说“糟糕透了”,他会觉得自己很好,很得意。
师:也就是母亲给他的是一股什么风,父亲的呢?
生:母亲给的是一股慈爱的风,父亲给的是批评的风。
师:我们现在来解决“爱”的问题。
生:“精彩极了”是母亲对作者的鼓励,“糟糕透了”是父亲对作者地批评。
师: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也就是说母亲给他的是慈祥的爱,父亲给的是严厉的爱。母亲和父亲给的爱融合在一起,是作者把握船向前驶去。
(出示句子:“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放声读这句话。
(生练读这句话)
(指名读句子,读得不够好)
(师范读后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你们读得多好啊!读得多动情啊,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
生:我觉得两种爱都很需要。
生:我更想得到慈祥的爱。
生:我更想得到严厉的爱,因为这样能使我更坚强,能使我不断地前进。
师:如果面对赞扬和批评,不管来自谁的,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师:那么,你还知道那些表现父母对儿女的爱的作品吗?
生:朱自清的《背影》。
生:《父亲的爱》。
生:孟郊的《游子吟》。
师:课下我们可以互相借阅一下。我们第二课时可以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话题是:到底是“精彩极了”好还是“糟糕透了”好。希望同学们做好准备,老师期待着大家精彩的发言。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我把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一、充分信任学生。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进而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学生 “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2.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话题是:到底是“精彩极了”好还是“糟糕透了”好。
四、注意到学生的实际理解接受能力和现有控制能力,给予必要的和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在领会文章思想感情,尤其是在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表达爱的方式上,强调注意通过指导朗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教学活动发现这一点对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