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班先后从本校平行班转入几位同学,其中一个孩子来自二(1)班,叫陈默。我对这孩子已是早有耳闻,不仅同学不喜欢他,而且家长对他有意见,甚至连老师也“怕”他。
我从他们那儿了解到,他的学习习惯糟糕透了,经常上学迟到,上课睡觉,下课早退,作业不完成。他的行为习惯也很糟糕,经常打同学,甚至咬同学。他的身体状况更加糟糕,因为体内先天缺胰岛素,造成低血糖症,一旦肚子饿,就容易因血糖过低造成休克危险。正因为如此,同学们不敢靠近他,家长们也怕自己的孩子会“染”了他的“毛病”,老师不敢批评他,更担心要随时承受“危险”。而家里的长辈,因为孩子的特殊病情,也一直惯着他,从小溺爱着他……从此,这孩子便开始行走在“糟糕”的人生之旅……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
陈默进入我班学习一周之后,我发现他第一单元的词语听写的确糟糕透了:三十个词语中只写对了5个,而且字迹潦草。
面对大家对陈默如此糟糕的评价,面对陈默如此糟糕的现状,我不禁回忆起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在七八岁那年第一次写了一首诗,他的父母给予了他不同的评价的故事。他的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给了孩子两种不同的影响,一种是否定的评价作用:警告、提醒,是严厉的,这让孩子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另一种是肯定的评价作用:赞扬、鼓励,是温柔的,它使小孩增强自信心,这是成就感的源泉。这两种评价作用交织在一起,正确引导了孩子一生的成长。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的受到了启发。
如果我也像原来老师同学和家长对他的评价一样,把陈默“一棍子打死”,学生必会对他的印象更加糟糕。学生的态度很容易会随着老师走,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更应想办法引导学生,并帮助陈默重树自信。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课程评价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评价的手段不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一个位置,而是为了在原有的水平上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将评价变为融合着关心与爱心的寄语,教师的评价应是一缕阳光,一股甘泉,能让学生受到鼓励,带来希望。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激发学生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热情。科学证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以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
于是,面对着陈默糟糕的听写,我言不由衷的“赞扬”他:“今天你真认真, 5个词语都写对了。老师奖励你一颗星星,明天再写对几个,老师再奖励你,好吗?”说着,我随即在他的听写本上画了一颗红色五角星。他看着那闪亮的星星,不好意思的笑了,我想,这星星虽小,星光微弱,但却已点燃起他藏在内心深处的希望的火焰。
后来的几次听写,他依然错了很多,我也依然“言不由衷”的赞扬,但我终于看到他写的字明显一次比一次工整,可见他的学习态度终于发生转变了。
教师的评价就是这样的神奇。一次简单适时的激励,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后来的三周,陈默的妈妈几次来到学校向我和数学老师报喜:“老师,我从没见过陈默像现在这么听话。以前一回家从不做作业,可这几天回家直到晚上十一点了,还一定要把作业做完。我从没见他这么认真过。他真的变了!谢谢你老师!”
近期的评价教育是有收效的,至少我们已引领陈默渐渐走出过去糟糕的阴影。虽然,这只是细微的进步,但只要学会谦虚端正的学习态度,一切都有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 我期待,星星点灯,照亮他的前程。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在我正满怀信心期待着陈默再次带来惊喜之时,二(3)班的肖杰同学,也转入我班。
他原来的班主任告诉我,肖杰平时的语文成绩保持在九十分以上绝对没问题。他妈妈也告诉我,这孩子,平时比较内向,不怎么爱说话。这样想来,这孩子的教育不用我太费心。于是,我直接安排他坐在陈默的旁边。
因为想到,陈默需要更多关注,每节语文课我总会来到他身边借机鼓励他:做作业时,表扬他今天作业写得很认真;听写时,表扬他今天字写得有进步;朗读课文时,表扬他读的很响亮……看得出他对学习一天比一天有兴趣。
然而,同桌的肖杰竟让我大失所望。不是说,语文成绩都能保持在九十分以上吗?而第二单元的检测只得了八十几。而且作业本上字迹潦草,我二话没问,当场就在他的作业本上,用红笔打个大大的c等级。
后来的几周,肖杰的表现,让我更加失望。课堂上,大家朗读时,他的课本还在书包里;别人发言时,他的手藏在抽屉里;批改作业时,他的作业本留了很多空题。
当我将这些情况向他原来的班主任反应时,李老师说:“他平时应该不会这样的呀。”
肖杰妈妈也向我反应,从语文成绩看,这段时间肖杰好像退步了。
如此看来,一定是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反思,这段时期我对肖杰的关注,我不禁又回想起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启发。 当我一次又一次来到陈默身边的时候,他的同桌——肖杰也一定更渴望我能靠他近一点;当我一次又一次鼓励陈默的时候,他的同桌——肖杰也一定更需要我对他的鼓励和肯定。当他一次又一次盼望我给他关爱时,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否定他,他的心情一定糟糕透了。是啊,其实是我不懂他的心……
的确,这两个孩子都刚来我们班,对于他们的心理,都一样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而我们平时在教育中,容易形成一种“抓两头、略中间”的局面,“中等生”的心理容易被老师忽略,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会逐渐减弱,进而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其实相对于陈默,肖杰已经很优秀了。既然我能去鼓励一个曾经很“糟糕”的孩子,为何却不去肯定另一个已经很“精彩”的孩子呢?每个孩子都需要阳光,只要你给点阳光,他就灿烂。多给一些阳光,他更加灿烂。
我的未来不是梦
他们的人生之路才正起步,我如何恰当地利用精彩的评价教育引领他们一起走向更精彩的未来呢?未来不是梦,心跟着希望在动……
来源:宋桥小学 作者:陈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