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有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主人。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来共同感受这本“书”的无穷魅力吧! (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题,看有何问题要问? 生:什么是启示? 师:哪位同学告诉他? 生: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有所领悟。 生:钓鱼给我留下了什么启示?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都很会思考,很会提问题,提的问题正是文章的中心问题。这次钓鱼与以往钓鱼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件事究竟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一同感受作者那难忘的钓鱼经历,体悟给作者带来的启示。(生自由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都很投入,在钓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那深深的夜晚,那皎洁的月光,那不同寻常的钓鱼经历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经过昨天的预习,刚才声情并茂的读书,一定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现在来考考大家。 (师出示生字词:生字词大闯关:自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词语大家有没有不理解的?(依次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乞求、沮丧、诱惑、告诫、翕动、皎洁抉择等词) 生:我不理解“翕动”。 生:我通过读课文理解了“翕动”的意思,课文中说“看着调来的大鲈鱼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鱼离开了水,鱼鳃会一张一合,这个“翕动”应该是一张一合的意思。 师:翕动的意思是一张一合地动,你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真会学习。 生:“沮丧”是什么意思? 生:(生做垂头丧气的动作)这就是沮丧。 师:课文中的作者为何沮丧? (生读课文,纷纷举手) 生:作者因为钓到很大一条鱼父亲非让他放掉,他非常沮丧。 生:什么是“涟漪”? 生:细小的波纹就叫涟漪。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月光皎洁的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们把线轻轻往湖中一抛,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美吗? 生:抉择是什么意思? 生:抉择是选择的意思。 师:在课文中,作者面临着什么样的抉择? 生:(读书,思考)在文中,作者不知是放鱼还是不放,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师:由这件事,作者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生:(读)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 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钓鱼经历,给作者一生都带来深远的影响,致使作者受用终生。、让我们再来随同作者一起走进那个夜晚,共同聆听作者的心跳。 (学生读1——9自然段) 生:我认为,在钓鱼的夜晚,作者与父亲发生了争执,争论放不放条鲈鱼,最后作者还是在父亲要求下,迫不得已放了那条鲈鱼。 师:(板书:不放、放)我为什么不放鲈鱼,而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放呢?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本部分内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投入地读书,在书中仔细地批画) 生:“我”不放的理由是因为四周无人,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和船的影子。 师:是啊,虽没到开放日,但四周无人,把这条又肥又大的鲈鱼据为己有,也是可以的。若是你,你会如何做? 生:(我会要了这条鱼,因为四周无人知道。)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还没到捕捞开放日,我们应尊守规则,放掉鲈鱼。因为,那是不道德的。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我选择放掉鲈鱼。 (学生频频点头) 师:是啊,在面许多事情的是与非上我们应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做一个讲道德的人。“我”不放鲈鱼还有哪些理由? 生:(读第三段)我从这一段了解到作者钓这条鱼费了很长时间,是相当不容易的,况且这条鲈鱼有时那么漂亮、肥大,让人一看就生爱慕之情,拿回家顿到锅里,吃着鲜嫩的鱼肉,喝着鲜美的鱼汤,那是何等的感觉?(众生笑) 师:是啊,这么一条大鱼谁不喜欢呢?我干脆别放回去了?行吗? 生:不行。不放父亲不愿意。 师:父亲为何非让我放掉呢?他自有他的理由。谁来谈? 生:读“父亲划着了火柴……”, 因为还没到捕捞时间,所以父亲非要放掉。 师:从这一段话中谁还读出了什么? 生:从“盯”一字中我知道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鲈鱼,父亲也在经历道德体验,到底是放还是不放鲈鱼?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毅然选择了放鲈鱼。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生入情入境地读)当我听到父亲的话时,我急切地问道:(生读)“爸爸,这是为什么?” 师:在面临道德难题时,父亲决定了的事,不容更改,平静地对我说,(生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师:我气极了,哭着大声争辩到“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当我看看四周无人,我又一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可最后我还是把鱼放了。你认为这位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遵守规则的父亲。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尽人情的父亲。 师:面对我的乞求,父亲真的是不近人情吗? 生:父亲在虽然很心疼孩子,但实践道德没法妥协,是必须去做的。 师:(出示“但是,在人生旅途中……”)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认真阅读,沉默片刻) 生:诱惑人的“鱼”这个鱼不是真正的鱼,而是指让人心动的东西,如见到钱,钱就是鱼,买东西时别人多找的钱,也是文中的鱼。 师:其实,这“鱼”指的是不应该得到的地位、荣誉,在你的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生: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我前面的阿姨兜里掉出了十元钱,我迅速跑过去,捡了起来,是给阿姨呢?还是不给呢?我将钱塞进了自己兜里,可是我心情沉重,心里忐忑不安的,最后还是将钱还给了阿姨,还给阿姨的一刹那,我的心里马上轻松了,唱着歌走了。 师:是啊,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文中的我面临着放与不放的问题,这位同学面临着给钱与不给钱的问题,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谁还理解了哪句话? 生:我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正是因为我从小经历了这件事,所以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我放弃了那条诱人的鱼。 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生:面临诱惑时,首先选择道德。 生:克服诱惑,遵守规则。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明白了我和父亲在放与不放与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我们遵守了道德规则,将鱼放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在面临道德的是与非时,我拒绝诱惑,受用终生。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这篇课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生:这篇课文写得很美,我喜欢“月光如水”这个词语。 师:写文章时多用些好词好句大家都喜欢读。 生: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先写我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鱼,然后父亲一看不到开放日的时间,让我放鱼,不放,最后又讲了因这件事,自己终生受用。 师:文章要写层次清楚、明了,大家才爱读。 生:这篇课文写得很形象,如当听到父亲让我放鱼时,我急切地喊了起来,后来有用乞求的目光看着父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生动、具体的内容能使大家身临其境,读得投入。 生: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美,“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在写叙事的文章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师:老师虽没有讲过这篇课文,但原来读过,那月光如水的夜晚,四周无人的情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之所以喜欢这篇课文,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在你的生活中,除了刚才那位同学谈到的捡钱外,还有没有像作者这样面临着道德抉择的难题? 生: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总部,刚上公交车坐下,就有一位老奶奶上来了,车上已经没有了座位。是让给她作为呢,还是不让呢? 最后还是把座位让给了年迈的老奶奶。 师:面临着让不让座位的难题。 生:我感冒了,口里有一口痰,一直想吐掉,可是周围既没有垃圾箱,也没有水池,我的衣兜里也没有装纸,将痰随地吐痰是不道德的,怎么办?最后我生生地将这口痰咽了下去。 师:你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 生:前两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当时结账处人太多了,这得排多长时间的队呀!这是,前边有人给我打招呼,我一看是我们家一个院的王欣哥哥,他说,来,到我这里来,是去呢,还是不去呢?我左右为难。 师:看来,在同学们身上发生的这样的事还不少,请把你的这一段经历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