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道德问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感受爸爸自觉严格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伴着优美的乐曲,出示课件,师生一同欣赏几幅精美的月夜图,同时导入:“同学们,喜欢这美妙的画面吗?它真叫人赏心悦目。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发生呢?”播放课文录音范读。
2、这个故事题目叫《钓鱼的启示》,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点。教师创设了优美的月夜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其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分组学习:
(1) 组长检查读生词
(2)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课文中有哪些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检查读生词,自读质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内容,师问:就“钓鱼”这件事来说,怎么做是“正 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设计意图:教师直接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用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内容,以“我”获得的启示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理由,读句子。 (1)好不容易钓到的。 (2)鲈鱼很大、很美。 (3)周围没有人。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 但 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2—12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 3、汇报交流。 (1)钓到鱼时:“紧张、激动” 读句子:“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 大鲈鱼。”(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放鱼时:不情愿 读句子:“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 (3)大声抗议 读句子:“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4)詹姆斯放鱼的动作:深深地吸一口气、睁开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摘、双手捧、吃力地放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 “道德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内容,齐读。 5、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6、讨论: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始终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
(三)理解钓鱼经历对詹姆斯一生的积极影响。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读13—16自然段,谈谈体会。 2、以后的生活中,詹姆斯还会遇到哪些道德问题?它是怎样对待的?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课件出示:“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都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设计意图:读后谈体会对学生来说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教师小结时引用了孟德斯鸠的名言,这句话起到了指导言行,引人深思的作用,激励师生共同努力,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道德问题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设计意图: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顺利地突破难点。)
五、布置作业。
必做:
1、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
2、根据文章内容,摘抄或编写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选做:
1、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2、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紧张、激动
放鱼 不情愿
大声抗议 十分悲哀
获得启示
教学效果分析:
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多是经过千锤百练,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文质兼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钓鱼的启示》正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执教这一课时,我选择的教法是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整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学习中,理解和使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娓娓讲述,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入神地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音乐袅袅,余味悠悠……这时,稍一转曲,开始播放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录音结束,学生自然陶醉其中,我也由心醉转入感叹,进而启发学生:“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给读出来,让大家欣赏。”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之后,又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上音乐朗读?”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同时作者这种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也使小读者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带领学生一起体会“詹姆斯实践的艰难过程:钓到鱼时的紧张、激动,放鱼时的不情愿,以及鱼消失后的十分悲哀。”是课文的重点。我认为: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因此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始终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课堂上我将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尤其是“钓鱼”和“放鱼”部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角色读,对话部分表演读等。让他们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提高朗读水平的双重目的。在学生充分地读文和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最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就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