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说课稿
说 课 人:伊春市第二中学语文组 章 诗
目 的: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说明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和教学实施步骤。
重 点: 说明教材特点及教学实施方法。
一、关于教材
《病梅馆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作者龚自珍。作者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作者将浅显易懂的“易”和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难”融为一体,这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不利的一面。所以,如何把握教学中的“度”就成了在教学这篇自读课时,如何面对高二学生、落实教学大纲的关键所在。
从《病梅馆记》在课本中的排列位置来看,作为自读课,本文除了在承担巩固该单元文言文学习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应该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并适当熟悉一些文言虚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该学习古人“托物言志”的为文之道,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以及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我联系实际,设计了一个扩展讨论题,一方面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古代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龚自珍的感受,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本着教学理论中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认识环境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鉴于上述我对教材的认识,备课时,又考虑到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解文言词语:使、病、解、本、穷、以、夭、绳、锄、顺、复、全;
(二)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并通过讨论题,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三条之中,理解文言虚词“以”、五个文言实词和词类活用是疏通课文文句的关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特点是领会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特色的关键。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文言词语,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作为自读课,本文的难点不很突出。相对来讲,教案中列出的几个句子是理解词语、疏通文句的难点,所设问题中的问题2是理解内容、体会写作特点的难点。但是由于它们是局部问题且较容易突破,所以教案中没有将它们列为教学难点,而教学过程却把它们当作难点来处理。
二、关于教法
教学中为突出重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强调读。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计运用了个别朗读、齐声诵读两种方式,借以起到强化感知课文的作用。
二是重视导。教自读课,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恰当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课堂上导入新课,我主要采用以图片和歌曲营造氛围引入课文的方法,突出了“导”;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我主要采用“问”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中说,在“说”中体悟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从旁指导,从而突出了“引”;释译、理解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的平等讨论方法,既“引”又“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启发式。启发性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这节课我设计了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先后设计了八个方面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循序而渐进的认知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解所学内容。
三、关于学法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的话强调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这就是适当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节课,为了渗透阅读方法,我有意让学生从文段中的中心句入手,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找到产生“病梅”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或说是“孤癖之隐”。从而理解作者为文的影射目的。这种方法在阅读上叫做执果索因阅读法。
在教给学生这一方法的同时,课堂上我还先后运用和渗透了设疑问答阅读法和辨析比较阅读法。通过与一首现代诗歌《盆松》的比较阅读,使学生更加形象而深刻地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会学、会赏、会用的目的。这些方法的运用与渗透无疑对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起到有益的作用。
四、关于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设计了六个大的教学环节,即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比较阅读、扩展讨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1、导入:课前营造氛围(播放费玉清演唱的歌曲《一剪梅》,屏幕显示梅花的图片。)使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与图片,产生美感,让学生回忆有关“咏梅”的诗词或歌曲,更加形象地感知梅花的品质。
此后,教师介绍梅花,通过人们对梅花品质的普遍认知与本文中作者对梅花的印象的对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设置疑问、师生互动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落实文中出现的文言词句,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的文句。这期间设置两次课文朗读,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采用设置问题、鼓励思考、联系社会背景等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题。
3、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看看同为托物言志的诗文,它们有何异同之处。(这是能力目标的落实)。
4、由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使学生明白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5、教师总结以上内容
6、布置作业:做课后练习二,要求:抄题,解释加点词,并通译句子。这样的做法是想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新知识与以往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织成网络,形成体系。
这样的教学程序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而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的程序板块简明、合理,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有条理的环境下有更大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病 梅 馆 记
龚自珍(清)
一、 梅 祸
二、 贮 梅
三、 疗 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