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1. 文章用了几组对比?起到什么作用?
答:文章一共用了三种对比:
① 通过五人与庸人的对比,突出五人死得有价值。
② 通过五人与变易志节的士大夫的对比,突出五人死得伟大。
③ 通过五人与阉党人物的对比,突出五人死得光明磊落。
作者通过三个对比,热情歌颂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不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2. 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当与史公 伯夷, 屈原二传并垂不朽”,具体说说这一特点。
答:本文第一段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缘起。第二段议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第三、四两段,追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的经过和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这两段与第一段修墓的缘起的叙述和第二段修墓的论述相呼应。第五、六段转而论述苏州暴动和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其中“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由五人的死生的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既扣住了文题,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紧扣了中心,写出了全文的结论。
在各段中,叙述中含有议论、抒情,议论中又含有记叙、抒情。前者如叙述修建五人墓缘起之后,以“呜呼,亦盛矣哉”的抒情结尾;后者如在论述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之后,插入事实的叙述,然后据以论证群众暴动,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记叙、议论、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登泰山记》
1. 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叙事写景?
答:在写登山的过程中,作者按游历的自然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写。例如第二自然段,作者从北京起,经历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谷,越过古 长城,到达泰安。登山时,作者从泰山南麓开始,取道中谷、越中岭,再到西谷,再到达南天门。
在写泰山顶上看日出时,又按时间顺序写,先写自己和朱子颖五更时分到日观峰日观亭看到的景象,再写日出前的景象,最后写日出时的景象。作者叙事写景,条理分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2. 文章重点写了些什么?
答:文章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接着写古 长城,点出日观峰,对泰山作了概括的描写。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第三段,写日观亭看日出,这是全文的中心。第四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写泰山的特点。最后一段,写作记的人。全文写的内容很多,但却写得详略得体,中心明确。作者以游历为线索,以观日出为中心,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牢牢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 这篇游记散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首先,作者在写登山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登山时间是十二月,登山天气是风雪弥漫,登山道路有四十五里,石级有七千多,而且路有“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至登上山顶,就会使人产生“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慨。登山下望,“汉水,徂徕如 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又会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其次,作者极力描写泰山的景美,观日出之美,泰山丰富的人文景观美,虽然极少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虽然不发议论,但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名山大川的炽热之情。
《病梅馆记》
1. 分析第一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深意。
答:第一段揭示了产生病梅的原因。开头一句引出议论对象。接着作者又分三层论述产生病梅的原因。
第一层,举出 有的人对梅的审美观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一个品梅的标准,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人,而要求人们成为委曲、邪佞的庸才和奴才。其中,“固也……”一句,先让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下面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 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奸险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提倡解放病梅,要“纵之顺之”,让它自然生长发展。
第二层,进一步指出上述观点正是“文人画士”的观点,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作者提出文人 画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诏大号”,说明这种观点的见不得人,从而批判了它的邪恶。
第三层,写文人画士的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有以文人 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的也正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根据其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斫正、删密、锄直,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和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委曲、奸邪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民,封建统治者豢养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本文所揭露的斫正、删密、锄直的具体内容,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行。
2. 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在《己亥杂诗》中寄托的理想,在本文得到了体现。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后,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自己疗梅的苦心。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局面。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不过,作者的思想仍然是积极的,充分体现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会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的思想。
3.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现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题,揭露批判的是清朝统治者压抑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在当时严酷的思想统治下,这是难于从正面直接议论的,只好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表面上句句讲梅,实际上处处有言外之意,而且比喻贴切,寓意深刻而不隐晦。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②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A. 声音 B. 宣扬 C. 名誉 D. 宣称
2. 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
旌其所为 众不能堪 蹈死不顾 矫诏纷出
A. 表彰 忍受 踏上 假托
B. 表彰 能够 顿足 纠正
C. 旗帜 忍受 履行 匡正
D. 旗帜 能够 踏上 假托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常之谋难于猝(突然)发
B.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C. 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
D. 而五人生于编伍(军队)之间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具借代义的一项是( )
A.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D. 缇骑按剑而前
E.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F. 亦以明……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常用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D.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E.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6.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用法。
① 买五人之脰而函( )之
② 人皆得以隶( )使之
③ 安能屈( )豪杰之流
④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 )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⑤ 吾社之行为士先( )者为之声义
⑥ 亦以明( )死生之大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与题干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有的还连同读音)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A.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A.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B.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 按部就班( )
A. 缇骑按剑而前
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C. 按图索骥
D. 按兵不动
8.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并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②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③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9. 下面两句,朗读节奏正确的—项是( )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d.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A. ac B. ad C. bc D. bd
二. 阅读
(一)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 周公,忠义暴
(pù)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
(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或师焉,或不焉
B.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亦以明死生之大
D.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又剪发杜(塞、闭)门
其辱人贱(卑贱)行
B. 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忠义暴(显露)于朝廷
C. 荣(荣耀)于身后
斯百世之遇(际遇)也
D. 以老(老人)于户牖之下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同情)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3. 下列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 不能容身于远近 ② 忠义暴于朝廷
③ 荣于身后 ④ 匹夫有重于社稷哉
⑤ 以老于户牖之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4.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项是( )
A. 不能容身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B. 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C.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不这样,命令五个人保住他们的领头人并且老死在家里
D. 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老百姓对于国家兴亡的大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啊
5. 这一段的关键句是( )
A.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百世之遇也
D.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哉
6. 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五人和阉党高官“辱人贱行”对比,颂扬了五人临刑时的勇毅。
B. 作者把五人同周公并列,众人为之折腰洒泪,可见其品格之高,影响之大。
C. 作者用假设句,从反面说明五人及周公之死的可贵。
D. 最后一句,揭示作记的缘由和目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课外阅读:
虎丘记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指贫民),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唱歌用的拍板)丘积,樽罍(酒器)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雷鸣电闪),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呕者(唱歌的人)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分部安排),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指箫管和歌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指月影)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唱)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宴请宾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 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衰落)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一位幕僚)同登,迟(等候)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记住)余言否耶?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B.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C.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D.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居右者椎髻仰面……若啸呼状。
B. 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无得而状。
C.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 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
3. 对下列两组句子之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② 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③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
④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A. ①与②义同音不同,②与④音义都相同。
B. ①与②音同义不同,③与④义同音不同。
C. ①与②音义都不同,③与④音义都不同。
D. ①与②音义都相同,③与④音同义不同。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栉比如鳞”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
B.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C.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符合文意的解释分别是( )
“信”的常用义:A. 真实,诚实;B. 实在,确实;C. 相信,信任;D. 任凭,随意;E. 书信,信息;F. 凭据,信物;G. 使者,媒人。
(1)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4)余固笑而不信也。( )
(5)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较量)。
B. 迟(等候)月生公石上。
C. 每度(揣度)一字,几尽一刻。
D. 而病寻(不久)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将尽,尽)矣。
7. 朗读时,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B.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
C. 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D.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
8. 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篇游记,直接写景,着笔不多,倒是通过描写游人欢聚的盛况来突出虎丘山水的魅力。第一段在交代了虎丘的地理方位之后,先用“____________”八个字表明这里是游览胜地;接着用“__________”一句,写出平时这里的游人就络绎不绝,意在陪衬;然后集中笔墨写中秋盛况:“__________”八个字极言游人之众,“___________”八个字极言情绪之高,“__________”八个字极言游兴之浓;最后用“如_________”这一形象的比喻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段末“______”四个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胜过任何描写。
9. 下面是本文的第三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1)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剑泉、千顷云得天池诸山、文昌阁、平远堂旧址等景点的特点。
(2)欲修复平远堂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山川兴废”之叹是怎样发出的?有什么含义?
10. 简要地写出下边每个句子的含义。
(1)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2)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试题答案】
一.
1. ① C ② B 2. A 3. D 4. E 5. C
6. ① 用匣子装(名词动用)
② 像对待奴仆一样(名词做状语)
③ (使)屈身(使动) ④ 修墓(名词动用)
⑤ 表率(名词) ⑥ 表明(形容词动用)
7. ① C ② A ③ C
8. 略 9. C
二.
(一)
1. AD 2. D 3. B 4. C 5. D
6. C(“周公之死”无关)
(二)
1. B 2. BD 3. C 4. C 5. C 6. C 7. B
8. 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纷错如织;倾城阖户,连臂而至;靓妆丽服,置酒交衢;檀板丘积,樽罍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无得而状
9.
(1)水深岩峭;秀美可人;晚树可观;寂寥空旷
(2)这一句,一方面表露了作者对 韦应物和 白居易两位诗人的崇敬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山川竞秀而古迹残存的遗憾之情。
(3)“山川兴废”之叹是由平远堂废弃已久,修复之愿又未能实现之憾引出的。作者借抒写思古之幽情,含蓄而深刻地嘲讽了国家的腐败,暗示自己不满现实、寄情山水的心情。
10.
(1)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另一方面提示了人民与朝廷的尖锐矛盾。
(2)这句话表明了作者鄙夷官场生涯而寄情山水之间的志趣。“幸得”二字更写出了作者辞官之后的舒畅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