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教学设计
张洪彬
【教学目标】1、理解字词,训练学生猜词能力
2、理解主旨,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主旨的思维方向
【教学重点】1、理解字词,训练学生猜词能力
2、理解主旨,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主旨的思维方向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阐发
【课 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自读、启发、方法指导
【教学设想】由于本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本节课文字又比较浅显,所以本节课在字词处理上将放弃课下注释,训练学生猜词能力;同时文章主旨很明显,所以老师更多的考虑让学生总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一篇诗文的主旨,并且发动学生联想,把主旨扩大加深,从而理解作者“明知不可为而为”的精神;本文写作特色也很容易找出来,所以老师考虑的应是让学生说出证据来。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播放“园丁”图片,问学生能想到什么?
播放“梅花”图片,问学生想到什么?
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片联系起来想,会想到什么?教师引入本文:同样是园丁修剪梅花,作者想到的与大家却颇有一些不同。
〖自读,理解字词〗
<!--[if !supportLists]-->1. <!--[endif]-->播放录音,学生跟读第一遍(轻声跟读),读准字音、句读
欹qī(倾斜) 诏zhào(告诉) 斫zhuó(用刀斧砍) 遏è(阻碍) 诟gòu(辱骂) 贮zhù(贮藏)
2.自读第二遍,在放弃注释、不借助参考资料的条件下扫清理解障碍,重点训练猜词技巧
〖自读,理解主旨〗
1.自读,思考:这篇文章表达的什么主题?你从哪些方面得到启发,从而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这个主题?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文本信息
喻体
|
本体
|
梅
|
人才
|
病梅
|
遭摧残、被压抑的人才
|
文人画士
|
当时的统治者
|
品梅标准:曲、欹、疏
|
选拔人才的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
|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
大批人才遭屠杀、压迫
|
疗梅措施:购、纵、顺、埋、解、复、全、辟、贮
|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
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局面
|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和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
②作者生平和思想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年间中进士,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官职。因“忤其长官”,1839年( 48岁,即写本文这一年)被迫辞官南归,任江苏丹阳书院讲习,两年后去世 。
龚自珍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的历史时期。他对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及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野心,有较深刻的认识,力主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他的诗歌紧密地联系现实政治,抒发感慨,打破了清中叶以来模拟山水的沉寂局面,开一代风气之先。他的散文“讥切时政,诋排专制”。著有《定盦文集》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又比如体《己亥杂诗(第125首) 》中的思想。学生背诵,顺便比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时代背景
本诗写于1839年,次年就发生了标志着中国现代史开始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已经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中,可是科举制度、文字狱使真正的人才很难兼济天下。
<!--[if !supportLists]-->2. <!--[endif]-->请以大量怀才不遇,心忧天下的诗文为参照物,评说“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这个行为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中国诗人有了一条精神出路,路旁生长着意趣盎然的植物,不仅有雏菊,还有松竹梅兰,且伴以嶙峋怪石,为逍遥诗人悠然远去提供了心心相印的伴侣。”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
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地藏菩萨)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
“今日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们不过尽我们的一点微弱的力量……”(胡适《人权论集》)
“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
“受苦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因素,是的,它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唯一联系。”(卡夫卡)
“有办法比有主张更重要”(李敖《李敖有话说》 )
③相较于大量文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龚自珍更进一步,胸怀更宽广,也更有勇气。他没有顾影自怜,也没有仅仅是心忧天下,更不是徘徊于花前月下,而是“辟病梅之馆”以疗救(是年他辞官去江苏丹阳书院教书),以行动来解决问题。
〖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
〖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