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2、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讨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新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字也不艰深,让学生自主完成文字的疏通;合作归纳语言现象,探究课文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执教时间:2004年12月17日
执教地点: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二(2)班
执教教师:徐长进
开课范围:苏中十校、盐城市各级中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龚自珍……
三、自主学习
1、指名读课文
姚鼐:“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那终生做外行也。”
2、听课文录音,出示字音幻灯
3、自主完成文字的疏通 ,并归纳语言现象
4、指名翻译 四、合作学习
1、纠正学生翻译中的错误 2、指名板书语言现象
锄其直 锄,名词用作动词, 锄去,铲 除。
夭其稚枝 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摧折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病,损伤。
解其棕缚:解开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约束 泣之三日:为动用法,为……哭泣 必复之全之:使动用法;使恢复本性,使保全健康的形态 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形作名,直枝,密枝,正枝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用尽 纵之顺之:使动;放开,使顺着 3、针对文字的质疑解疑
五、探究学习
1、 历代咏梅诗举隅
梅,落叶乔木或落叶灌木,性耐寒,因而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又与兰、竹、菊合称“花中君子”。1987年5月,在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中荣膺榜首,被誉为“花魁”。)
2、探究梅的病态表现,致病的原由及作者对病梅的态度。
A梅的病态是什么? (参考答案:曲、欹、疏,象征对人格的扭曲。) B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 (斫、删、锄,象征对人才的压迫摧残) C为什么会病成这样?
满足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鬻梅者助纣为虐
蠢蠢求财者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
D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 A、先有行动:购梅、辟馆; B、具体办法:纵、顺、埋、解、复、全 (困难与苦衷:来自文人画士的垢厉,暇日与闲田不多,身单力薄) C、态度愿望:不怕打击,置垢厉与度外;穷其后半生,将疗梅事业进行到底。 其勇气、其魄力、其意志,令人钦佩、令人敬慕。 3、盆景艺术与病梅,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课文旨意。
(CAI显示盆栽梅花与土栽梅花的比较图)
请同学们从审美的角度说说对画面上不同梅花的感受。(学生应该说出盆栽梅花更具美感)
托物言志,咏物抒情,要抓住所托之物的特征。例如花草之类,或抓住外部形态,或瞄准其生活习性。《爱莲说》
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梅——人才;病梅——畸形人才;文人画士——清朝统治者。作者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与痛恨,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急需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龚自珍没有招致牢狱之灾?
4、讨论:人才才培养与个性解放
你认为现今教育有无“病梅”现象?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古代范进中举,女子裹足,八股考试,
浙江学生杀母案,启东学生跳楼,南京高考之痛,何永康先生的县中模式
既有制度的问题,更有功利主义在作怪----制度在扭曲,自身也在扭曲
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激活思维,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谈) 讨论中有可能谈到的问题:教育制度、考试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挫折教育、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弊端等。(环境宽松,学有所用,允许人才流动;高考制度改革,面向所有人;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中的跑官卖官,毕竟是少数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法制制度的健全,这些问题逐步可以得到解决……) 六、收束全课
龚自珍的年代已成为历史, 我们的社会,终于从万马齐喑的阴霾年代里挣脱了出来,它的兴旺发达需要建设者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干,它不再用笨重的模子铸出呆板的陶佣,不再用残忍的棕绳,绑出扭曲的病梅,它呼唤色彩、鼓舞个性,这些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环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没有人就没有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能用人才者无敌与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