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3 扳手腕
|
教学目标
|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8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赢、券、势”等字的读音,用顺口溜的方式记住“赢”的字形。
2、积累本课的词语“欢声雷动”“胜券在握”“呐喊助威”“胸有成竹”,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通过朗读,感受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并读出句子的语气。
4、体会丰富多彩的课间休息,感受愉快而有趣的学校生活。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 积累、理解词语“欢声雷动”“胜券在握” “呐喊助威”“胸有成竹”。
2、 学会用朗读的方式,表现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
教学媒体
|
多媒体课件
|
课前学生准备
|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
|
教学流程
|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学习生字“扳”“腕”。
1、引:同学们,在学校里你们经常开展哪些活动呢?(拔河、跳绳、踢毽子……)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简单的游戏,名叫扳手腕(出示课题)(板书:3 扳手腕)
1、 学习生字“扳”
2、 齐读课题。
二、 质疑课题,解决问题,通过朗读、说话等练习积累词语。
1、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归纳板书:谁和谁扳手腕?
谁赢了?
学习生字“赢”,后鼻音要读准,记字顺口溜:“亡口月贝凡”。
2、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 解决问题1“谁和谁扳手腕?”
(1) 学生回答(要求回答完整),教师板书:小敏 小容。
他们还有各自的称号,小敏是——(补充板书:胖墩)小容是——(补充板书:运动健将)。
(2) 他们两人旗鼓相当,所以都不甘示弱,都觉得自己会赢,指名读课文的第二节,哪些词语表示他们觉得自己一定会赢?
板书:胜券在握、胸有成竹
(3) 一个是觉得胜利就在眼前,一个是心中早就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在言语中也互不相让,师范读第二节。
(4) 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节,学生可以边读边根据课文配上动作。
(5) 激烈的比赛当然少不了旁边观战的同学们(板书:同学们),齐第1节,他们在干什么?
板书:呐喊助威(呐喊表示大声喊,两个字都是“口”)
他们有的在为小敏加油,有的在为小容加油。想一想,同学们都会怎么说,怎么助威?
同学们有的站在小敏身后喊道 :“ ” ,有的站在小容这边叫道:“ 。”
4、 解决问题2“谁赢了?”
(1) 学生回答,板书:小容
跟着小敏即将获胜,但没想到小容猛地发力,取得了胜利,这场比赛真是太激烈了,教室里欢声霄动,大家叫道 。(板书)
(2) 出示句子:“小容赢喽!” “小容赢喽!”教室里欢声雷动。
(3) 欢乐声如雷鸣一般,指名读出语气来。
三、 圈划词句,朗读句子,体会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1、 一个是小胖墩——小敏,一个是运动健将——小容,小敏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小容早已是——胸有成竹,而同学们则在一旁——呐喊助威。比赛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自读课文,用直线划出小敏和小容比赛扳手腕时的句子。
2、 出示句子:只见小敏瞪着眼,涨红了脸,脖子似乎比平时粗了一圈,他正拼命地
把小容的手往桌子上按。
小容额上青筋暴起,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看他就要支撑不住了……
忽然,小容大吼一声,猛地发力,把小敏的手扳倒在桌子上。
3、 读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那里看出来的?(比赛紧张激烈,选手都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小容突然用力,反败为胜……)
4、 指导朗读
(1) 读时要用力,语气可以加重,但不是把嗓子扯响。
(2) 速度稍快,表现出气氛紧张。
四、 展开活动,进行说话训练。
1、 同学们们用朗读把比赛紧张、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还可以身临其境,体会扳手腕的乐趣。(寻找两个力气相当的同学比赛扳手腕)。其他同学在加油的同时,观察两位选手的神态,动作。{如果有影像资料,可以观摩影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角度的观察}
2、 比赛过后,让学生试着用连贯的句子说一说两位选手的神态、动作。
教师适时板书好词、好句。
五、 巩固复习。
1、 读词语
龙虎斗 呐喊助威 胜券在握 架势 不甘示弱 胸有成竹 涨红了脸 沸腾 欢声雷动 大吼一声 支撑 颤抖
2、 完成课后练习
|
作业布置
|
1、 书写5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 熟读课文
|
板书设计
|
3 扳手腕
谁和谁扳手腕? 小敏 小容 (同学们)
胜券在握 胸有成竹 呐喊助威
谁赢了 欢声雷动
|
本课小结
|
“读、背”是积累句子的最直接的方法,这篇课文中“只见小敏瞪着眼,涨红了脸,脖子似乎比平时粗了一圈,他正拼命地 把小容的手往桌子上按。”“小容额上青筋暴起,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看他就要支撑不住了……”“忽然,小容大吼一声,猛地发力,把小敏的手扳倒在桌子上。”等一系列神情动作的描写是我要求学生能够积累的语句。作者的描写自然连贯、一气呵成,如果教学中我只关注其中的单个的字、词,只会使句子支离破碎,所以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受。学生在朗读中联系到以往的经验,语言就转变成了画面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