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这样的教师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
上完公开课才读到孙振绍老师这段话的。上《这也是一切》就属这种情况。我就是孙老师所讲的“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的老师。
虽然《这也是一切》叫“朦胧诗”,但朦胧的色彩并不浓烈,借助课文前面导学语,学生不难读懂诗的基本意思。难的是教师如何把浅显的诗教出深义来。“浅文深讲”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自己诵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找不到很好的切入口。于是,去请教别的老师,但由于是新教材,许多老师都没接触过。接触过的老师又没有好好地上过,一是新诗没多少讲头,二是上海高考不考新诗。只好上网搜教案,大海捞针似地找,只找到了一篇教学简案。参考价值不太。说实话,以前备课都是先搜罗了别人的教案,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整合,最后变成自己的教案。现在,没有别人的肩膀做梯子,踩不高了。于是,只好“蒙混”。介绍朦胧诗,介绍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解释诗的字面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诗的艺术手法……
现在想来,所有这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都不该成为上课的主要问题。但知识贫乏,智慧绝无的我却一厢情愿地和学生唠叨着。
写到这里,想起艾略特的诗句:到哪里去找寻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到哪里去找寻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
踏踏实实地读书吧,也许知识很快丰富起来,至于智慧……在实践中找寻吧。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