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织》教学实录
|
执教 刘建松 记录 马秀芝
时间6月15日下午第三节 班级 上虞丰惠中学高二(2)班
《促织》作为一篇传统老篇目,老树能发新芽。要理解蒲翁的一片苦心,这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隔膜的,我们只看故事表面,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荒诞,及人在荒诞社会中的异化。本实录试图解决表象和内在这样一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是几班?
生(大声):二班。
师:二班是文科还是理科?
生:文科。
师:文科生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动感情。比如像红楼梦中的优秀文科生林黛玉同学一到秋天就看着海棠花,吐血写诗。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天到了,学校里能引发你的思绪的事物有吗?
生(1):比如学校池塘中的荷花我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2):池塘中的蛙声也可以。听取蛙声一片嘛。
生(3):樟树上的猫头鹰 (生笑)晚上听起来特恐怖。
师:猫头鹰是国家保护动物,绝对不是恐怖组织(生笑)保护保护再保护。我送给大家一首诗,出自古老的《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
生(部分):老鼠。
生(部分):青蛙。
师:看来我只能写出第四句: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生大笑)我们的古人对蟋蟀的活动规律是了如指掌。蟋蟀还有个小名叫……
生(全体):促织
师:为何叫促织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4):可能蟋蟀的叫声和织布机的声音相似,……
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古人特别敏感。认为蟋蟀的叫声和织布声相仿,又届深秋,一听到促织叫声促女纺织,妇女就准备冬衣,怀念征人,宋代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假如有人一听到蟋蟀声,就为我打毛衣,那是本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生笑)促织在诗歌中充满温馨浪漫的,但在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一只小小的东西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家庭的兴衰,悲喜交替。令人感慨万千。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生笑)
师:标题是《促织》,此标题有何作用?
生(5):线索吧。
师:那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生(6):第一只是祸不单行的促织。
生(6):第二只是高大威猛的促织。是村中少年好事者所养。
师:村中好事者是个特殊句式。
生(6):定语后置,应是好事少年。
生(7):当然还有儿子魂化的促织。但有点不真实。
师:那这小东西是怎样影响的成名一家的?先说一说成名家中的成员,无非是三人……
生(全部):成名,成妻,成子。
师:成名一开始的身份是什么?
生(全部):童生。
师:哦,童生,跟在坐的各位差不多年轻吧。(生笑)
生(部分):不。是老童生,连孩子都九岁了。
师:对,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语“久不售”,就是屡试不中,屡败屡战。科举只是块敲门砖。用过了就可扔掉。后来他的身份变了吗?
生(8):变了,当了里正。
师:何为里正
生(8):大概是个官吧。
师:这里老师有点纳闷,怎么天上掉下馅饼,好事砸到成名头上了,当官了。但我要告诉同学们,这里正类似于现在的村中的治安主任,是个苦差。比如某户人家吵架了,要他去调停。再则,有些催粮催租的事,要他解决。他有这个能力吗?
生(9):没有,文中说不敢敛户口,可能一方面他性格迂讷,另一方面能力有限。
师:这样一个有书呆子倾向的成名,“会征促织”,征促织可是一项政治任务,艰巨而光荣(生笑)他的心态是起了变化吧?找一找有关心态的词语。
生(10):忧闷欲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
师:还有吗?
生(10):得到促织后,大喜,蟋蟀死后如被冰雪,还有益惊喜。
师:这些词语形象的刻画了成名在促织的挑动下心理变化的活动轨迹。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说书生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只说不做。成名去实践了吗?也就是说,他会去捉促织吗?
生(11):去捉了,但是经过妻子和神巫的指点,不是主动的,是被动去捉。
师:我们来读一读读书人成名捉蟋蟀的场面吧,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生读早出暮归……中于款)
师:这是第一次描写,还有吗?(生读“成反复子念,……逐而得之”)这两段描绘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有吗?比如在生活的压力下的苦难的困境的描绘。
生(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看出成名当时疑惑和将信将疑的心理。
生(13):乃强起扶杖,我觉得很可怜。两腿被打的伤痕累累,为了家庭,只能尽力而为。
生(14):我认为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读来尤其伤心。侧听估计人贴地而行,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活的重压下他已直不起自己的腰板,没有做人的尊严了。
生(15):成名由于考不中,他一定发奋学习,视力一定很差,是个高度近视眼,(生笑)像寻针线这样寻,真的很可怜。我也是近视眼,深有同感。成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
师:是尽最大的眼力,捉蟋蟀毕竟不是他的专业。(生笑)这几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寄予了蒲松龄深沉的孤愤,他也是读书人,也是屡试不中的老童生,他是满怀着同情怜悯写同类人,将一腔同病相怜之情倾泻于成名。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生接口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有你认为最反常的行动吗 ?
生(16):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有生点头)成名当时行动极为不便艰难,遽是迅速的意思,一个受重伤的人既然能扑上去,但一扑可能要有生命危险,为了小小的蟋蟀,他连命也不要了。
生(17):我想到了葛朗台的扑,葛朗台一见金子,76岁,命也不顾了,也用了个扑字,那是扑出老家伙的贪婪。而成名的扑,却扑出了一个重压下小人物的无奈和伤感。有种悲壮的色彩。
生(18):我想这个扑字很受前面癞蛤蟆的影响。(生笑)前面有只蛤蟆猝然跃去,成名由于扑虫心切,就把自己当场了蛤蟆,也开始扑了。
师:当然这不同于欧阳峰的蛤蟆功,(生笑)这一扑,的确写出了人类的异化,成名为了促织,可以不把自己当人看,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斯文,真是斯文扫地。不管前面有棘根,他还是为了生活扑上去,这是一次悲壮的扑救,这一扑怀着对生活的渴望,哪怕只是渺茫的一丝。成名知道只有扑才能救自己,救家庭。你看,捉到后,这样一户贫困人家,居然用蟹白栗黄来喂养。备极护爱,这些都是反常的行为,把小虫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小虫和人的生命比较究竟哪个更重要?下文中有描述吗?
生(19):有,促织被儿子弄死之后,文中这样写,儿神气痴木,奄奄欲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看,居然不把儿子的生死放在心上。
师:对,为了一只蟋蟀居然连父子血肉之情也抛之脑后,这是一件极为可悲可叹之事,再加上前文中成名的异化,他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兽类,想像成扑虫的蛤蟆,真是辛酸之极。真可谓为虫所逼,悲喜交替。有人说知夫莫如妻,成名的妻子了解丈夫吗?
生(部分):理解。
师:我们读一读成妻的话,(生读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你认为成妻是怎样一个人?
生(20):善解人意,可能丈夫比较迂讷,妻子就能独当一面,处事冷静,有头脑,有主见。是个贤妻。
师:哦,你对成妻的评价很高嘛。那她是个良母吗?
生(20);是良母,当孩子涕告母,母闻之,大惊: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女复算耳,写出了对儿子的担心,自己不惩罚儿子,慈母心态,爱莫能助,担心和恐惧。
生(21):这位母亲有点迷信。只知求神拜佛?
师:哪种人会求人拜佛呢?她求神拜佛容易吗?
生(22):只有受尽生活折磨的人心灰意冷的人才会求神,当时老百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师: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难无边,回头无岸啊。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成妻具资,就是东借西凑,到处赔笑脸,低三下四看别人的脸色。作为妻子,这位可怜的女性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全部心血都扑在蟋蟀上面。更有意思的是,悲愤填膺的作者在精心设置魂化促织的情节时,他们的宝贝儿子在蟋蟀事件中遭遇又如何呢?
生(23):九岁的小孩由于好奇把促织弄死了,自己变成了蟋蟀[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教案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促织》教学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扼住命运的咽喉 |
下一篇文章: 雨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