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三首
|
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屈原《涉江》、《国殇》等诗篇。
3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4.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及节奏,背诵“鸡鸣外欲曙”至“二情同依依”、“府吏闻此变”至“千万不复全”。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叙事长诗的思路的能力。 2.通过对铺陈、起兴等手法的理解,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 3.理解背诵及知识迁移。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教案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诗经》三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名人传》序 |
下一篇文章: 第二册第六单元备课札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