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三首
|
静女》。 二、学习、鉴赏《邶风•静女》 1.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2.范读 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4.鉴赏点拨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5.朗读背诵 三、学习、鉴赏《秦风•无衣》 1.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2.范读 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秦风•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4.诵读指导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5.欣赏重章复唱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土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6.朗读、背诵 四、总结、拓展 《诗经》许多诗篇都是重章复唱,每章句式大致相同,只更动少数几个韵脚的字,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同学们课外可以选读《伐檀》、《硕鼠》、《采薇》、《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采薇》与《无衣》,把《关睢》、《蒹葭》与《静女》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五、布置作业 1.一些词语,现在仍有生命力。请按示例举出例子。 示例:同仇——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同仇敌忾) ①甲兵。兵——兵器。(短兵相接,秣马厉兵) ②俟sì——等待。(俟机进攻) ③隅yú——角落。(墙隅、城隅、向隅、一隅之地) ④踟蹰chíchú——犹豫徘徊。(踟蹰不前) ⑤贻yí——赠送(贻赠,馈贻) ⑥洵xún——诚然,实在。(洵属可贵) ⑦匪fě——不是;非。(获益匪浅,匪夷所思) 2.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 要求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语言要精练,有节奏,大体押韵,还要符合原诗的风格。把《静女》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附:板书设计 无衣 一起上战场基调:慷慨雄壮 (与子偕行) 统一行动 (与子偕作)特点:重章叠句 统一思想 (与子同仇)
2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 1.范读——让学生耳顺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2.诵读——让学生口顺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3.解难、疏通 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4.整体理解课文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教案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诗经》三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名人传》序 |
下一篇文章: 第二册第六单元备课札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