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你要出门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我来为你送别,我不送你金银,也不送你珠宝,我就折一条青青杨柳枝送给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来。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例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学生推荐朗诵,学生评价 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大家对这首的情感把握应该较之前进步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 六、风格赏析 - - 柳词的婉约美 东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识,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认为从 这个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③ 创设的意境有凄清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小结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收益匪浅。 八.布置作业 背诵《雨霖铃》,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它改编成现代歌词或散文。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