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应用题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题中的已知数是分数,但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与整数应用题相同。另一部分应用题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而新出现的。本节课教学的就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本课后我的感受是:
1、 开始结合复习题让学生回忆一下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
2、 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这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做准备。
3、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视了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
4、 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特别是多向同年级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 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卢伟升
在本周,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其中分数乘法(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法则,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为分数乘法做铺垫,然后出示问题:一包大白兔奶糖重2/5千克,3包大白兔奶糖重多少千克?我的想法是,孩子们应该可以先想到用加法来进行计算2/5+2/5+2/5=6/5,然后再对比整数乘法从而列出乘法算式2/5×3,然后根据算式的意义就是“3个2/5是多少”,再转换成加法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却直接得出了乘法算式,而且还进行了计算,并且把计算法则也说了出来,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意识到了出现问题了,可能有的孩子已经提前预习了,我发现班里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先前所设计的进行教学,肯定是不行的了,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就改变了策略,意在问“为什么”。“为什么用乘法,为什么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呢?”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所以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问题,而且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很透彻,这让我很高兴,虽然这节课并没有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但是效果却比设计的还要好。
意义与算法两手抓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
2011-2-23
分数乘法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课是分数乘整数,第二课还是分数成整数,与第一课不同的是第一课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几个分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二课的分数乘法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三课是分数乘以分数,随后安排的是一课练习。有了对分数这一单元的整体认识之后,我开始了这一单元的教学。
课前设想:意义与算法两手抓两手硬。
作为分数乘法的第一堂课,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分数乘法计算的依据所在,不理解好这一课分数乘法的意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当然算法也是计算的一个基础,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教学中就首先估计这样两点,如何实施呢?
首先是意义。给出情境图,学生想到了利用分数加法解决,分数意义解决,这时候让学生思考还能不能用其他算式表示?为什么?引出3个1/5可以写成3×1/5。随后出示2个3/7的和,3个5/16的和也可以用乘法2×3/7,3×5/16表示,这时候让学生强化体会几个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几×几分之几这个分数的意义,在后续的练习中也适当得安排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解决问题这样列式的理由,从而强化意义。
其次是算法。应该说学生一开始就知道结果也是比较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分数乘整数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观察出来。至于算理,只是适当的结合分数单位的意义进行理解。随后让学生观察数学课本上的做一做的两种做法,比较这两种做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点?从而把学生的眼观集中在第一种是先计算再约分,第二种是先约分再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比较,为什么?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反馈。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看,只要是集中在约分的问题上,有的是先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有的是没有约到最简。
问题纠结
一、情景的数据为何选择3个1/5。
因为在问3个1/5是多少的时候,很多学生想到的不是加法,也不是乘法,而是本来就知道的是3/5。这是上学期人人都知道的,这样的数据不利于对分数意义的建构,是否可以采用4个2/15来得更妥当。学生想到了画图也是可以的,想到叫法表示也是可以的?引导学生用乘法表示也体现了简便性。
二、带分数计算,点到为止,还是另起炉灶。
关于这个问题,自己一开始也没有设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第4题时,有的学生在解决第二小题的时候,就出现的带分数乘法,2又1/2×3=2又3/2=4又1/2和另外一种算法的结果不同,这时候让学生思考怎么办?引导学生把带分数的整数消去,这时候就是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计算。课后,自己翻阅了教材,没有一处出现带分数的计算,因此自己的要求也就是点到为止。
二次看课收获:关于教材你真的读懂了吗?
课上完了,第二天我在做教材比对的时候,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为什么整数成分子就是分子了,她是从分数的乘整数转化成分数相加之后得出的结论,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