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查询语文教学设计的详细结果
告诫请愿),激励人们“粉然前行”(激励前行)。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这是逻辑顺序。文章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五、研讨

1. 文章记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1节)“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3节)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节)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3节)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2.作者为什么要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作者在第一、二节里两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作者在文中还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的第一段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第二段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鲁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现出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爱护。

第三段以“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引子,述说反对派制造惨案流血、流言家在惨案背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在“庸人”的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因此在第二节第二段,鲁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在该段结尾处又重复“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节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紧接着在第五节的开头,写到:“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忍不住要说话,那就是对事实真相的揭露。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节,以“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和说不出话来之间。作者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最终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才是真的。

4.“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1节)品味深层意蕴。

“尤”,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的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用“浓黑”修饰“悲凉”,则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人民的苦痛,当然就是敌人的快意,成语就就有“亲者痛,仇者快”。这种苦痛是由于敌人制造暴行而产生的,因此,显示哀痛的过程,就是揭露敌人暴行的过程,也是作者把对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深深体会告诉世人的过程。“菲薄的祭品”是作者谦虚的说法。以揭露敌人、控诉黑暗社会为目的而写的纪念文章,正是奉献给死者最好的祭品。“奉献”,恭敬地呈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节)

“直面”,直接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们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敢于直面”,“敢于正视”,就是以猛士的姿态出现的。本来用“猛士”就足以表达作者的意思,加上“真的”修饰后,更起到了强调作用。“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6.对于刘和珍是自己的学生这一事实,鲁迅为什么“觉得有些踌躇”呢?(3节)

踌躇,是犹豫的意思。刘和珍的举动,表明她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苟活到现在的我”,还能称得上是她的老师吗?所以鲁迅“觉得有些踌躇”。此外,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鲁迅奉献的“悲哀与尊敬”,不仅仅出于师生之情,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7. 第四节,作者写他听到噩耗后,先是“颇为怀疑”,然后用尸骸作证,打破自己的怀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写“怀疑”与“不信”,然后写血的事实,二者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反动当局的下劣凶残。

8.作者还特别强调“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接下来又写出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的诬蔑和造谣。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

进一步说明反动当局和走狗文人的下劣凶残,使文章的揭露更显深刻,抨击更见有力。

9.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已”是时间副词,已经;“尤”是程度副词,更加。两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10.“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5节)这句话如何理解?

“伟大”在这里指三个女子,“从容转辗”是对上一段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概括。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枪弹的攒射”,是对段政府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是个偏义复词,在这里偏指妇女。“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在这里是互文,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

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武功”,那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在这里当然是反语。

11.在第六节,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看法呢?依据是什么?

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因为它没有什么深的意义。

依据就是鲁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同样,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1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7节)说说它的意蕴。

“苟活者”是苟且偷生的人,鲁迅在这里用来自指。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第一节,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用来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节把自己说成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用来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鲁迅在这里是通过自我贬抑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不断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六、归纳主旨

  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教学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话题作文考场应试思路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山东…
    《木兰诗》教学设计山东光远中学    …
    卜算子 咏梅
    墙上的斑点
    作文特写训练案例
    《〈呐喊〉自序》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秋水
    一堂精彩的话题作文《成功》公开课教…
    花未眠
    《苏州园林》课案(人教实验版八上)
    社戏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研究课(教案)
    竹影
    勾践灭吴(简案)
    《体态语》说课教案
    大傻教《我的空中楼阁》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
    秋天的风铃——七年级上册《语文》第…
    《斑羚飞渡》课案(人教实验版七下)
    《谈骨气》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端午日
    初中语文读报活动课设计方案
    山中访友
    拯救沉默的国民魂灵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
    桥之美
    创设情境   寓美于教               …
    虎丘记                 袁宏道[明] …
    《病梅馆记》教案(一)            …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            …
    辨析近义词(实词)            段一飞…
    赞   美        wzx108
    沁园春·长沙
    珍珠鸟
    采桑子·重阳     教案设计  汪振学
    《荒岛余生》课案(人教实验版七下)
    触龙说赵太后
    张见亭
    墙上的斑点
    《故宫博物院》课案(人教八上)
    《“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
    《白杨礼赞》说课稿
    济南的冬天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山东光远中学  …
    最后一课》教后反思
    动物尾巴的功能
    《谈骨气》现代技术教育示范课教案
    初中语文说课稿 《谈骨气》说课稿课件
    越活越累 :《记念刘和珍君》北京现代…
    记念刘和珍君
    读海     文 / 木犁
    读海歌[大海听歌]诗集的联想
    《明湖居听书》原创教案设计
    《桥之美》课案(人教实验版八上)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张见亭)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  汪振学
    《黄鹂》说课稿
    一个都不能少
    荷塘月色
    游褒禅山记
    季氏将伐颛臾
    初三是什么             余剑英_
    《最后一课》教案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明湖居听书》的思考
    春蚕到死丝方尽
    给材料议论文拟题指导教学设计
    深圳西丽二中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议论文拓展论述思路教学设计
    单元检测讲评课教学设计
    《病梅馆记》教案(一)            …
    我的空中楼阁
    走进秋天——综合性语文活动(案例)…
    庄暴见孟子
    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女娲造人
    语文活动课 西楚霸王——项羽
    我的空中楼阁
    乡愁诗
    初中语文第一册《狼》教学设计 陈光林
    《哨子》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海 燕》
    归去来兮辞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夏天也是好天气》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
    金黄的大斗笠
    羚羊木雕
    《谈骨气》教学设计                …
    散步
    《黄鹂》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
    杜鹃枝上杜鹃啼
    生命
    五柳先生传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花未眠
    庖丁解牛             李金贵
    《春》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               李金…
    劝  学《荀子》         李金贵_
    梦和泪       李金贵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
    记念刘和珍君       李金贵
    灯 李金贵_
    悼念玛丽•居里      李金贵
    《论语》七则      李金贵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明湖居听书》教案                …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谁说便是谁错---谈第一册诗歌的教学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
    新教材《雪》的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二首
    胡同文化
    三个标点一堂课——《药》的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药》每一课时
    读海
    走进诗歌(课堂实录)
    海燕(苏教版八年级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
    9、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7、将相和
    驿路梨花
    沁园春·长沙
    《荷塘月色》研究性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设计(张见亭)
    《明湖居听书》教案                …
    邓稼先       李金贵
    《孟子》两章       李金贵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论…
    多媒体课件《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课…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附评论…
    大傻教《荷塘月色》
    烛之武退秦师[简案]
    托起一串项链——《项链》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联想与想象”作文训练例文两篇   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案)df_xue_
    海燕
    海燕
    海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中破折号的用法
    从《最后一课》说文学阅读的“去伪存…
    记念刘和珍君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