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翔”突出轻、快。 △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充满生机。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 “忆” 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2、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 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 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