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五年级下学期 >> 原文分析讲解 >> 正文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听课文朗读带,总体把握课文
 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学生可能回答1、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学生可能回答2、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学生可能回答3、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
(四)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你是如何理解月亮“徘徊”的? 
学生讨论。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也可能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建议跟读课文第1段。
师: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生:全班齐读
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1、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学生可能回答2、《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明确: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美好事物、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明确: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学生讨论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 
   明确: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师:语言就需要这样细心揣摩、品味。 
  师: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 是借琵琶写愁情。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问题三: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本段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
明确: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本段情感由喜而悲。 
   师: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 于悲风 \"的悲哀。 
   师: 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问题四: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明确: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明确: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明确: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明确:\"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问题五: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学生讨论。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明确: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小结: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景(山水之乐)  &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
    致大海
    沁园春•长沙
    散步1
    屈原列传
    第三册第二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唐宋…
    散步
    短文两篇
    蜀鄙二僧
    世说新语
    散步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提要(一)
    故宫博物院
    最后的长春藤叶
    致橡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散步
    散步
    《陈太丘与友期》
    《散步》课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
    《马说》
    散步
    《散步》教学案例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底片
    劝学
    劝学
    短歌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课堂实录
    《一事一议》
    第六单元作文训练----月光下的遐想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选举风波教案2
    黄生借书说
    《童趣》
    阿炳
    记承天寺夜游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项脊轩志
    《观舞记》教案
    《师说》教案13
    散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6年版课件配套…
    故都的秋
    《秋实沉思》命题作文的评讲教案
    《秋水(节选)》教案
    《词两首: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
    安妮日记
    《古文二则》教案(九年级下学期)
    杨修之死
    送东阳马生序
    《散步》教学设计
    行道树
    篱笆那边
    订鬼
    竹影
    劳山道士练习
    《茶馆》说课稿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写作训练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诗词五首(《观刈麦》《赤壁》《过零…
    《山中访友》教案
    《苏珊•安东尼》重难点分析
    《勇气》教学设计
    《苏珊•安东尼》重难点分析
    石壕吏
    《专题汉字》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2
    《我心归去》教案12
    《乡土情结》教案12
    爱莲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2
    《想北平》教案12
    《师说》教案14
    《我心归去》教案13
    《乡土情结》教案13
    《乡土情结》教案14
    《想北平》教案13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3
    《说“木叶”》教案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1
    太史公自序
    《采薇》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四季
    相信未来
    我的五样
    致青年公民
    《师说》
    获得教养的途径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想北平》教案9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0
    《奥德赛》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
    前方
    我心归去
    乡土情结
    想北平
    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
    寡人之于国也
    《贵在一个新字》教案
    《寂寞》教案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山市》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想北平》教案7
    《西地平线上》教案7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7
    毛泽东词二首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8
    《劝学》
    《我心归去》教案8
    《我的四季》教案8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8
    《想北平》教案8
    《师说》教案9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9
    《我心归去》教案9
    《我的四季》教案9
    《乡土情结》教案9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
    江南的冬景
    《师说》教案11
    读《伊索寓言》
    《我心归去》教案10
    《我的四季》教案10
    《想北平》教案10
    《乡土情结》教案1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7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5
    《赤壁赋》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设
    致女儿的信
    《师说》教案10
    《我心归去》教案11
    《想北平》教案11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太史公自序
    夏本纪
    《想北平》教案11
    古诗漫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6
    老王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9
    《枣核》
    巴尔扎克葬词
    “说真话、抒真情”作文训练实录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
    沙田山居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乡土情结》教案11
    初三议论文复习教案(配已上传的课件)
    作文-感受与思考
    在山的那边
    杨修之死
    紫藤萝瀑布
    童趣
    《这就是我》
    劝学
    毛泽东词二首
    《雷雨》教案(三课时)
    《乡土情结》教案8
    《从小就要爱科学》教案2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