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体会日出时的伟大奇观。 2.通过了解作者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清文章脉络,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目不转睛”“灿烂”造句。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作者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作者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熟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对不对?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着名作家巴金先生早期的优秀散文《海上日出》,领略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板书:1海上日出) 这篇着名的散文作品是巴金老先生在1927年,从上海去法国留学的途中,随时记下的在海上的见闻,写下了一路风光,寄给他的两个哥哥看,使他们知道他如何度过在海上的时日,并让他们领略一些海上旅行的乐趣。现在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同样可以领略一些海上旅行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被巴金老先生称为伟大奇观的海上日出是种什么景象。 (二)检查预习。 预习是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之前预习一篇课文,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应用已有学到的技能。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五年级的学生预习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填写生字表格,认清生字的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组词和字义。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1.填写生字表格。 2.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课文中有几个词语是儿化音节,要注意它们的读法。 比如:“慢慢儿”,第一个“慢”仍读m4n,第二个“慢”和“儿”要连在一起读,读音是“m—er”(念“2”的第一声)。“使劲儿”的“劲儿”连在一起读“j—i—8r”。“一会儿”的“会儿”连在一起读“h—u—@r”。 以上儿化音都不要把“儿”单分出来。 “一刹那间”的“刹”,读“ch4”,声母是“ch”。 “似的”的“似”读“sh@ ”,声母是“sh”,不要读“s@”,在“似乎”、“好似”这些词里才读“s@”。 辨别形近字,然后请同学口头组词。 蓝( ) 辨( ) 晴( ) 篮( ) 辩( ) 睛( ) 彩( ) 破( ) 静( ) 睬( ) 坡( ) 净( ) 浅( ) 透( ) 扩( ) 线( ) 锈( ) 旷(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生词,理解重点词语。 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注视。形容精力集中。目,眼。睛,眼珠子。天水相接:天连着天,水接着天。 一刹那间:指极短的时间。 夺目:(光彩)耀眼、刺眼。 光彩:颜色和光泽。光荣。 灿烂:鲜明耀眼。 重围:层层包围。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光亮:指明亮。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点或一道光。 分辨:分清、辨别的意思。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少见的景象。观,景象。 范围:周围界线。 一纵一纵:形容一跳一跳的样子。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蒸气被蒸发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层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也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线射入人的眼里,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镶: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围加边。 4.辨析近义词、反义词。 出示投影片,请同学填空。 同义词: 范围——(范畴) 果然——(果真) 光彩——(光芒) 夺目——(耀眼) 分辨——(辨别) 奇观——(壮观) 反义词: 扩大——(缩小) 可爱——(可憎) 光亮——(昏暗) 5.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叙述的不是作者一次看到的海上日出的景色。分段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指导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时,可以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日出的?作者写了哪些情况下的日出?边读边做标记。学生能够在文中找出课文的2、3、4、5自然段写的是日出的景色,作者重点写了天气晴朗的时候和在多云的时候这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日出情景。也可以说是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下的日出情景。这样就把课文关于日出的内容分为了两段。 教师再指导学生认真读首尾段,学生就会明白开头交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结尾总结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它们可以独立成段。这样全文就可以划分成四段。段意也就比较容易概括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讲“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晴朗的天气看到的日出。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有云情况下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第6自然段)总述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积极引导、启发,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几次看到的海上日出时的景色,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三)朗读课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体会日出时的伟大奇观。 (二)通过了解作者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用“目不转睛”“灿烂”造句。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义。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通过了解作者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作者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色,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日出景象的录像片,投影片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日出的情境中,然后请同学来谈一谈观后感。教师可在同学们谈论的基础上引出新课《海上日出》。日出很美,海上的日出更美,巴金老先生在海上日出称为伟大奇观,“奇观”是什么意思?(“奇观”指的是雄伟、美丽少见的景象。观,景象。) 海上日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雄伟、美观、少见的景象呢?我们来认真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朗读《海上日出》。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根据问题学习这一段。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并把有关内容画下来。 (这一段交待了: 时间——天还没有大亮; 地点——船上; 人物——我;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为下文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埋下了伏笔。)同时“常常”一词也说明了作者的心情,他特别向往海上的日出所以“常常”早起去看日出。 (板书:常常) 2.小结第1自然段。 第一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环境,“常常”一词说出了作者的心情——“向往”。 (板书:向往) (二)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下图,再结合第2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我”是怎样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作者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 在同学们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演示“红霞”越来越亮的抽拉式投影片,使学生能够很形象地感受日出前天空的变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作者之所以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是因为“红霞”——“越来越亮”,作者凭感觉和经验,知道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所以“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板书:红霞越来越亮) “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从这里也看出来作者的心情怎样? (“目不转睛”的意思是眼睛盯在一处看,眼珠子一动也不动。说明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急切而又喜悦。) “目不转睛”一词在生活中怎么用呢? (上课时,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 作者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呢? (因为作者讲看到了红霞,所以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情况下的日出。) 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上图,或演示抽拉式投影式,同时找一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果然”一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果然”一词的意思是强调不出所料。在文中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有确定的意思,“真的”来了。) 请同学结合刚才观察到的图画,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太阳升起来以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作者在海上看到的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 (太阳升起来以前,天空的景色从“一片浅蓝”到“天水相接”处出现了“一道红霞”,再到红霞“慢慢扩大”。从红霞断定太阳将要升起来。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景物从天到霞,范围从小倒大,色彩从蓝到红,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 了解作者具体描写海上日出过程中的不同景象,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指导。 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太阳一步步升起的几个阶段,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有关词语,然后找同学来说一说。 (太阳是这样一步步升起来的: ①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②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③冲破云霞,跳出海面,颜色很红,仍没有亮光。 ④发出夺目的亮光。 ⑤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 这是作者笔下太阳升起来的五个阶段,也是作者观察日出的顺序。)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下面来弄清重点句的意思,请同学思考一下“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指导学生们理解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真正地体会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时是很慢的,像担着沉重的担子,一点一点儿很费劲地向上升起,同时由于太阳在海水波涛的起伏之中,似乎给人一种一跳一跳地使劲向上升的感觉。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把问题具体化。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这样写?你认为哪些字、词在句子中用得好? (这句话描写了太阳升起来时的情景,写了太阳升起时的动态。这样写更形象,更逼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使人从中感受到那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这句话中负、纵、升几个字用得好。)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板书:负 纵 升) 在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用得好。 (写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这些词用得都很好。) (板书:冲破 跳出) 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所以才会写得这样美。请同学们一边看投影一边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太阳升起来的情景。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作者盼望看到日出,当他看到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的时候,心情怎样? (喜悦、欣喜) 该怎样朗读呢? (应该以欣喜的语调,明快的节奏朗读。) 怎样才能读出太阳向上升的过程中所表现的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呢?(应该以舒缓的节奏朗读,“负着”、“慢慢儿”、“冲破”“跳出”等词要重读。)请同学自由朗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检查朗读后,教师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经过仔细观察描写了太阳升起时的过程和景观。朗读的时候,我们要把作者那种渴望日出的心情读出来,还要把太阳初升时那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读出来。 教师范读第二段,学生齐读,然后试背。教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填空,同时检查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第三段,思考(1)这一段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2)这两自然段写的日出有什么不同? 组织同学前后桌讨论,然后请同学来回答。 (这一段写了天空有云情况下的日出。第4自然段写了云层不厚情况下的日出;第5自然段则是写在云层很厚情况下的日出。) (板书:有云) 在“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观是怎样的呢?请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板书:透过直射亮光) (“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板书:放射镶出现光亮) “灿烂”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将这个词用在这句话中? (“灿烂”的意思是光彩鲜明耀眼。作者观察海上日出时看到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穿过许多云层,从云缝里直射下来,所以光线特别集中,分外强烈。因为这种情况下只有“灿烂”一词才能将当时的感觉表达出来。) “云”遮住了太阳,它的光亮却“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这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太阳顽强的精神。) 朗读这一段时要突出哪些词? (透过直射灿烂) 找同学朗读这一段。 “镶”是什么意思?用“镶”有什么好处?太阳“慢慢透出重围”表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云被染成紫色,有的被染成红色?”“连我也成了光亮了,”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讨论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在生活中一般都说镶镜框或镶照片。阳光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镶”字用得很形象贴切。“透出重围”说明这时云仍然存在。 阳光照在黑云上呈现紫色,照在白云上呈现红色。作者写出了太阳升起时颜色的变化。最后阳光照亮了一切,太阳、云、海水和“我”融为光亮的一体。说明作者为太阳能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光明送给世界而感到快慰,也为自己能得到太阳施予的光明而感到欢悦。) 同学们讲得可能更精彩,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 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体会体会。 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连……也……”要重读。)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并试着背诵。教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填空,一方面进一步体会重点词的妙用,一方面练习背诵。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小结第三段。 作者在这一段写了日出后的两种不同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了太阳射进云里的景色;第5自然段写的是太阳从黑云包围中透出光芒来的景色。也就是写了作者对日出后两种情况的描绘。同时把“晴天”和“有云”连到了一起。 (板书:描绘) (五)学习第四段。 请同学齐读第四段,然后讨论(1)这一段起什么作用?(2)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这一反问句作结尾,比一般陈述句更加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并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前后呼应。) 这样写一方面肯定了这就是伟大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板书:赞叹) 请同学们把课题与最后一句话连起来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全文。 “海上日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的确是伟大的奇观。这篇文章是作者经过多次生活感受才写成的,才使得作者在文中如此生动地写出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请同学们永远记住我们今天学习的巴金的散文《海上日出》。 (板书:海上日出)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背诵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