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高中二年级 >> 历史高中二年级期末考试 >> 正文

 

必修Ⅱ 经济成长历程

查询历高二上末的详细结果

必修Ⅱ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石斧、石铲、石镰           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               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代:  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 井田制瓦解

战争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杜诗发明水排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    :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秦    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⑥西    汉:a.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⑦魏晋南北朝: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⑧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⑨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⑩明    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7.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

③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市,夜市和晓市等

④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⑤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⑥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⑦ 商人群体活跃。

⑧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⑨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8.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    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9.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10.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②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 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前                        战后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  城乡商品经济比例大增(自然经济比例减小)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中国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丧失发展的独立性)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兴起的?(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也不可能成长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②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④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了

 

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并不是在自身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的。是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兴起的。

欧风美雨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而当时的一些封建官僚、买办、商人的投资成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原始积累的来源。

 

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状况:发展受挫

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5.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7. 近代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哪几种形式?

①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大)② 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次之)③ 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内容:a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 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

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9661976年 “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 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背景:①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 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决策:①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 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 实行改革开放;

④ 拨乱反正;

⑤ 加快农业的发展等。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决策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何历史意义?

内容:① 会议针对过去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会议指出: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

③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组”“联产记酬”在内的多种形式。

④ 对外开放方面,全会指出: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5.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内容: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作用: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6.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内容: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7.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8.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史实: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9.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过程:① 1992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

变化表现: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兰地

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风俗:①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②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 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 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 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1.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轮船:a.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a.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b.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 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

e.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汽车:a.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 信息的传播 ,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⑵ 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①电报:a.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并建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b. 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a.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 电话  公司。

b. 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c.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

d. 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 位。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④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报刊:.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

.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

电影:① 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 四媒介”。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4.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①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② 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

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③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第五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档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3.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①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 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① 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 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 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 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①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① 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1588棉,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殖民扩张与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有什么联系?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5.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后果?

①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 对殖民地而言,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③ 对全世界而言,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6.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②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7.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纺织部门 → 动力 → 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

 

8.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 由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② 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利用廉价优质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③ 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

 

9.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有?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① 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② 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 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

② 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汽车、火车、轮船等越来越先进、快捷,交通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③ 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③ 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影响:① 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市场争夺更激烈)

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紧掠夺所致)

 

2.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背景:① 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 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内容:①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 实行工业复兴法 ③ 调整农业生产 ④ 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

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作用:① 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② 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二战结束以后至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怎样正确认识这些新变化?

变化:①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

② 出现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③ “经营者革命”的新趋势出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④ 福利国家的出现。(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⑤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

⑥ 知识经济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认识:①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②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③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

       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

背景:① 新生的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政治上,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国内战争爆发

经济上,原料缺乏,人民忍饥挨饿。

② 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①农业: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① 战时工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 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

 

2. 简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

背景:① 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③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①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②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 商业:由实物配给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评价: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其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主要表现:政治上:① 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

② 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③ 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

④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

经济上:①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⑤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历史作用:积极: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适应于战争和革命的战备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僵化的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①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⑤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

 

4.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内容: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评价:①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③ 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④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⑤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5. 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背景:继赫鲁晓夫之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内容:①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评价:① 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② 但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也就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

③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④ 在改革的同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改革的速度。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6. 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后果。

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领导人。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

内容:① 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③ 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后果:①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7. 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② 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 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④ 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⑤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概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过程、构成要素、基本特点,并评价其作用。

背景:“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这为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构成:制度+机构

一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二是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作用:积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趁机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在金融方面:美国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在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在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原因:①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② 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③ 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④ 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特点:① 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经济板块为中心的格局

② 集团成员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

③ 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模急剧扩大。

④ 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4.欧盟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欧盟条约的内容、欧盟的性质以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成立标志: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盟约内容:① 确立了分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

② 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③ 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

欧盟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5.简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原因、标志以及影响。

形成原因: 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② 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 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形成标志: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影响:① 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

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③ 一些美洲国家在其影响下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6.简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原因、形成和发展过程、组织原则、合作方式和影响。

形成原因: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形成扩大: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

组织原则:在多年实践中,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共同的组织原则,即:

① 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

②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③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④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影响: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壮大,不仅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建立过程:①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

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反对未能成立

1947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

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

1994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⑥ 从19951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重要作用:① 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 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意义?

过程:①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窃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1986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1986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

⑤ 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意义:①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4)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10.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原因:① 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

② 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 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④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⑤ 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

⑥ 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⑦ 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进程:①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 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 “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1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主要表现:①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②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③ 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存在问题:①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

②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关注的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它国家倾卸。一些发达国家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1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说,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②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③ 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13.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区别:① 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二上末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必修Ⅱ 经济成长历程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世界历史(上)第三章第三节同步练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测试一(世界史…
    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复习(选修4)考试…
    高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高二上历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世界历史(上)第四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复习
    世界历史(下)第四章第四节同步练习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复习
    高中证书会考补考试卷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复习
    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历史试卷
    高二年级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第一学期高中历史期末试题(A卷)
    高中世界 历史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同步练…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能力·思维·渗透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复习
    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测试
    民主与专专制的反复较量复习
    美国独立宣言复习
    必修1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同…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复习
    世界历史(上)第三章第五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下)第二章第四节同步练习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复习
    (中近史复习)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
    高二历史上学期测试卷(十)
    高二历史上学期测试卷
    高二历史下册检测试卷(十三)
    高中历史会考测试题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世界历史(下)第五章第二节同步练习
    初一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检测(21-27)…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自学阶梯评估
    世界历史(上)第五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下)第二章第三节同步练习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复…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复习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人教版新课程必…
    (中近史复习) 第四章 中法战争、甲…
    初一历史 下册期中测试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4~7章)检测题
    世界历史(下)第一章第三节同步练习
    必修1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第六节同步练…
    高中 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第六节同步练…
    世界历史(上)第二章第五节同步练习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节同步练…
    世界历史(上)第二章第七节同步练习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第七节同步练…
    世界历史(下)第六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中国近代现代史练习(二)
    高二会考复习(一)
    人权宣言复习
    世界历史(下)第五章第三节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试卷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1~3章)检测题
    研究高考试题变化  调整历史复习思路
    高三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考试卷
    世界历史(上)第二章第四节同步练习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同步练…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复习
    高二会考复习(二)
    初一下册历史第三单元(16-20课)测…
    高二历史上册复习 线索
    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突破专练
    世界历史(上)第四章第五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下)第三章第二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下)第三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4章)测试题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测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测试
    世界历史(下)第四章第二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下)第四章第三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下)第四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上)第四章第二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上)第一章第三节 同步练习
    【高一级历史必修③第一、二单元复习…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同步练…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同步练…
    英国宪章运动复习
    世界历史(上)第三章第四节同步练习
    世界历史(上)第三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同步练…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同步练…
    世界历史(上)第一章第二节同步练习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同步练…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复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测试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测试题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复习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三章第六节同步练…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复习
    世界历史(上)第三章第六节同步练习
    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同步练…
    世界历史(上)第二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复习
    福鼎七中高二历史(上)期末复习测试
    高中世界史上册第一、二章综合练习
    高考考点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英国君主立宪法制的建立复习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复习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测试
    普通高中历史会考模拟试题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同步练习与解析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测试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复习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复习
    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
    必修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太平天国运动复习
    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评
    人教版·必修一第2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
    历史专题九练习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期末测试
    武汉市第三十中学高二年级文科历史单…
    世界近代现代史综合练习题
    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
    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测试
    高二历史1月期末考试试题 (A)
    普通高中会考模拟历史试卷(二)
    高二历史会考练习题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复习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练习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
    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复习题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测试
    世界近代史单项选择题测试
    世界历史(下)第一章第一节同步练习
    中国近现代史测试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
    《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综合测试
    历史必修Ⅰ 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三 文化思想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标志性事件解读
    高二文科历史主观题全面复习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测试二(世界史…
    高二上半期历史复习资料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答案
    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出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