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下)第一章第三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
2、苏联工业总产值是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1935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38年
3.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
4.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其主要目的是
A.使苏联经济不依靠于资本主义国家 B.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C.重工业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D.增强苏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6.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具体道路不同,在于其: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7.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其主要目的是
A.使苏联经济不依靠于资本主义国家 B.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C.重工业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D.增强苏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8.联共(布)“十五大”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根据苏联当时国情,你认为“新经济政策”
A.应该立即取消,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B.应适当调整后,继续实施
C.应根据情况的发展来定是否继续实行 D.可以取消,也可以继续实行
9.新经济政策取消的标志是
A.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的工业化方针 B.联共(布)“十五大”的农业集体化方针
C.俄共“十大”的决议 D.苏共“二十大”的报告
10.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没有超过1913 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以后还有所下降。这说明①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②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失误③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12.导致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重工业,比例失调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强调公有制
13.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片面发展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③用行政命令治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④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④
15.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执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实现 C.农、轻、重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6.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是
A.联共(布)“十四大” B.联共(布)“十五大” C.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D.新的斯大林宪法的颁布
17.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B.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C.全国大清洗运动结束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8.苏联制定1936年新宪法的目的是:
A.为落实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B.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为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D.为了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
19.下列有关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它规定苏联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 D.它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20.以下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B.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定 D.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1.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国家的政治基础是
A.工农联盟 B.社会主义 C.共产党领导 D.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22.1935年以前苏联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为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B.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C.大清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和干部资源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确定下来
23.下列不属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产生的条件是
A. 外部帝国主义威胁 B.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C.公有制绝对支配地位的确定 D.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点是
A.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 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25.苏联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C.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6.30年代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盛行的根源是
A.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B.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C.政治经济体制过于集中 D.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
27.下列关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公有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基本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阻碍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后来个人崇拜形成的重要原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8.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 ②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压抑 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因素是
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 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
30.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是其形成的标志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D直接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了破坏和践踏
31.苏联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C.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2.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执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实现 C.农、轻、重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3.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立下来的事件是
A. 30年代大清洗运动 B. 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
C.《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 D.斯大林全面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34.导致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直接原因是:
A.个人崇拜风盛行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
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熟悉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5.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曾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了
①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②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③农民在心里上产生了与苏维埃政府严重的对立情绪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36.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轻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紧发展重工业,假如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引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阅读后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37.材料一 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
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 引自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材料二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1929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广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政策。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回答:①材料三列宁认为改造小农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列宁主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有何时间限度?
②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三、问答题
38、自十月革命后到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9.关于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请回答: (1)下列时期俄国或苏联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
1917--1918年:
1918--1920年:
1921--1925年:
1925--1941年:
(2)怎样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历史作用?
世界历史(下)第一章第三节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AAD 6—10 AABBD 11—15 DABBB 16—20 BBCBD 21—25 DBCDD 26—30 CDDAD
31—35 ABCCB
二、材料解析题
36、(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这是因为,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2)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因为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府。
(3)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稳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7. ①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等物质条件。列宁认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说明新经济政策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
②直接原因: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影响:短期内有利于苏联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它违反了农民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问答题
38、(一)、变化和影响: (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新生政权站住脚跟奠定了基础;
(2)新生政权为了击退国内外敌人的包围,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过渡的正确道路;
(3)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新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4)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行有计划的五年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致使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建设长期落后,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39.主要任务: 1917--1918年: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1918--1920年: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1--1925年:恢复国民经济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5--1941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以及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评价: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条件下形成的②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③它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着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