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宝库(2课时)
【课标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前演练】
1.(2005·江苏·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20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3.(2004·全国Ⅲ·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5.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熟悉不同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
6.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7.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串讲】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闻名的思想家,继续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人性本善”。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续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大,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心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重挑战。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②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辉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是《五经正义》。③到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②“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响:程朱理学,非凡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宋明理学的影响:①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③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续)
1.背景: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2.闻名思想家
(1)李贽——明代后期人,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进步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
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续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继续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意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①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②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跟踪练习】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文化繁盛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 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使用冲击井田制 D.古代文化的积淀
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最突出的共同点是
A.提出面对社会变革的主张 B.反对掠夺战争 C.主张实行法治 D.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熟悉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6.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仁者爱人” B.统治者不要过度压迫人民,要爱惜民力
C.目的要实现“天下大同” D.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7.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 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 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 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8.下列各项能够正确体现孔子对鬼神态度的是
A.对鬼神应该敬而远之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鬼神
C.统治者应该尊敬崇拜鬼神 D.要果断同鬼神斗争
9.“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0.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续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11.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1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布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14.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5.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 B.伦理道德的贡献 C.哲学思想的贡献 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17.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界客观规律 B.后天教育无能为力 C.环境对人成长的关系 D.人的成长是先天决定的
1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心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19.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心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20.(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反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21.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
2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A.“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主专制,中心集权 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23.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24.
2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26.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27.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续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28.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续主要表现在 ①正名分的政治观 ②仁政的思想 ③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④有教无类的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9.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
3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31.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下列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加强 B.西汉中心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3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最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仰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33.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统治加强
3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
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
3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儒学放弃自己的主张
C.统治者大都是佛教教徒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36.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 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
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 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
37.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
38.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①程颐 ② 程颢 ③ 朱熹 ④陆九渊 ⑤王守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④
39.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历代都有信仰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40.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心外无理
41.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
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
42.下列不符合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特点的是
A.儒家发展到理学阶段 B.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认为“气”是第一性,“理”是第二性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43.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
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天理 D.格物致知
44.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A.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 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 D.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45.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46.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续前代为前提的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47.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实现儒学的哲理化
B.提出“仁与万物俱生”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克服内心的私欲以“致良知”
48.明清时期,思想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理学发展为心学 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 C.西学东渐 D.拜金逐利思想盛行
49.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50.李贽是明朝反封建的思想斗士,其思想特点主要是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②否定孔子的权威 ③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 ④主张个性自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5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
A.黄宗羲、顾炎武、李贽 B.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
C.黄宗羲、顾炎武、朱熹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53.在经世致用的思想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A.土地赋税制度的改革 B.整顿吏治 C.司法制度的改革 D.工商皆本
54.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反对“人治”,提倡“法治”的基本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55.明清时期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人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5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归纳?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57.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反面的 B.其局限决定他们的思想都未对历史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C.都是进步的 D.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58.《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C.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59.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60.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A.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
练习答案
1—5ADADD 6—10CDAAC 11—15ACDBD 16—20BACBC 21—25CBDAD 26—30CDAAB
31—35BADCB 36—40CDCBC 41—45DBCBC 46—50BCDAB 51—55DACAA 56—60ADA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