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教后感
不忍疼割爱的尴尬
上课前就知道这样的课堂容量是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的,要圆满地完成我所预设的各项任务花一小时时间才差不多。可是,看看自己的预案,每一部分都化了点小心思,而且去掉哪个部分对我来说都觉得很缺憾,于是便冒险一试,于是也便试出了很多尴尬——
尴尬一:表达迁移训练(即给“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的“开花”换一种生动表达方法)开始,我望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发现所剩时间已经是寥寥无几,我开始心不再焉,并不关注学生在回答些什么,只是急着进入下几个预设环节的教学。这种心理的浮躁,带来的是课堂的浮躁,如,当孩子把“吐露芬芳”配给“夜来香”时,孩子其实心有所悟,但我不给她思考作答的时间,而是自己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她。后面还有一些学生的回答也是如此。
尴尬二:在理解总起句时,我问孩子们:“这些花是指哪些花?”孩子们正要一一道来,我又强行打断,不让他们说了,真的太霸道了。此时,我除了一心要完成我的教学预案,心里哪有什么教学的主体——学生。回想起来,实在是很惭愧。
尴尬三:最后本想给学生一份美丽的作业“几度花开”(摘录文中描写花开的词语,收集课外的描写花开的词),可是最后这一切都成了走过场的花架子。
心有灵犀的享受
在引导学生体会“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的“睡、梦、醒”的完美组合时,说真心话这只是我自己解读文本时的一种体会,我并不敢确定三年级的孩子是否能领悟到其中的妙趣。当孩子们找到“睡、梦、醒”的组合时,我正要说出自己的体会:“这真是一组——”这时一个男孩子高声紧接着喊道:“绝配!”当时,我是多么欣喜,那迫不及待地喊出“绝配”的男孩,一定心有所悟,一定感悟了其中的妙趣。我想这孩子一定是个对语言有很强的感悟力的孩子,给这样的孩子上课,做老师的真的很享受!
合上书本的感动
在排句成段这一环节,我发现一部分孩子做得很快,一部分做得很慢,我知道做的慢的孩子正在慢慢读、慢慢思考,但我怕拖延时间,就说:“做不出的同学,可以悄悄地看一看课本。”这不说到好,一说好几个孩子把书本合上了,他们的自信与自律让我很感动,我连忙表扬:“有的人还把书本合起来了。”于是,有更多的人合拢书本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们表现得是那么好强,那么求上进,我却让他们抄书上的答案,再次在孩子面前感到汗颜。感谢孩子们,这一次要不是他们的表现,我又将犯一次无法挽救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