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轵城镇实验小学 许迎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目标,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所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这个问题,路线图应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采取让学生默读并划出“列宁住在哪?花丛在哪?园子在哪?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哪?”等有关语句→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贴出路线图等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而且也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
【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课程标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取了几篇体裁不同的课文。《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的第二篇,虽篇幅短小,却给人以很深的启迪。因此,我在执教本课时,重在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课件展示蜜蜂图)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多少了解呢?
(生答)
师:蜜蜂除了你们刚才说的那些本领之外,还会给人带路呢?想不想看看它是怎么带路的?请同学们听老师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利用电教媒体的辅助,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理清思路
1、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前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前三段,并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师:下面老师请交流好的同学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按课件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片,瞧,分别是莫斯科、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谁能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位置。
生:(贴图)
师:好,现在每幅图的位置也贴好了,那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这种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引导学生贴图的方式,形象直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朗读
1、师: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了吗,你从哪段知道的?理解“果然”并用果然说一句话。
指导1-3段,读出列宁边走边观察的语气。
2、学习第4自然段。
(1)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指导读也惊讶的语气。
(2)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3)同桌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4)指名在班上进行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周一贯有一篇文章叫《读通课文----阅读教学的底线》,宋代学者朱熹先生也提出“熟读精思”的阅读规律。可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首先应从读通、读熟开始。所以在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我采取的是逐句朗读、逐句分析、想象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学习,指导他们逐字逐句去读,读通了,读熟了,其中的内涵自然也就体会透彻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时,引导学生说说学习本课的启示,起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学生会在总结地基础上,产生留心观察的愿望,这样就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的最终目标。】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贴图)
观察 思考
(陈大伟教授指导观课议课活动观摩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