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七中学 蔡 静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3、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和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进行课外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2、搜集有关蝈蝈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听过知了唱歌、蟋蟀的鸣叫吧?你们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你们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们成长的好朋友吧,今天,我们再去拜访另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检查预习 1、你知道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吗? (本课的重点字词) 篝火 颚 钳子 螽斯 莴苣 悬殊 踢蹬 嗉囊 喙 吮取 螳螂 贪婪 唾液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2、你能简单介绍一下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吗?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布尔)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代表作《昆虫记》,此书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等,法国文学界称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观察家”等。 3、你了解有关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吗? (有关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⑴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⑵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⑶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9种: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⑷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⑸ 说明文的语言: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⑹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①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② 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捕捉文章要言,提取文章信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知道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吗? 明确:绿色蝈蝈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2、你能说出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它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个方面的习性吗? 明确: ⑴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⑶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3、你能快速概括每段要点,分析文章结构及说明顺序吗: 明确: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各段要点如下: ⑴ 国庆节,我独自一人在田野里听昆虫们的“音乐会”。 ⑵ 蝉在休息时被绿色蝈蝈捕捉住而发出哀号。 ⑶ 描写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⑷ 绿色蝈蝈的外貌特征及不喜欢吃的食物。 ⑸ 描写绿色蝈蝈捕食蝉的过程。 ⑹ 绿色蝈蝈喜欢吃蝉的原因。 ⑺ 绿色蝈蝈喜欢吃甜食。 ⑻ 绿色蝈蝈吃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⑼ 绿色蝈蝈喜欢吃的其他食物。 ⑽ 绿色蝈蝈还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 ⑾ 绿色蝈蝈的其他生活习性。 推出全文共分三部分: ⑴ (1~2)“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叫声引出文章主人公──绿色蝈蝈。 ⑵ (3)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⑶ (4~11)“我”对金属笼中的绿色蝈蝈进行观察,主要介绍其的食性。 推出本文的说明顺序:主次分明的逻辑顺序。 四、作业 课后查阅《辞海》或《生物学》课本,查找有关蝈蝈的条目,然后与本文比较,试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笔法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绿色蝈蝈的外部特征及习性。 二、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说出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及习性特点吗?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个方面的习性? 明确: ⑴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 生活习性:作者写了绿色蝈蝈的叫声和食物习性。 ① 叫声特点“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尖锐、短促、清脆、有时非常柔和。 ② 食性特点:喜欢吃肉食和甜食,属杂食类昆虫。 ⑶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你能说出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各自的作用吗?请你举例来谈。 ⑴ 作比较: 例如: 说明绿色蝈蝈的叫声时:将绿色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做作比较。 说明绿色蝈蝈的食物时:将绿色蝈蝈与螽斯作比较。 说明绿色蝈蝈捕食蝉时:将绿色蝈蝈与鹰作比较。 说明绿色蝈蝈同类相食时:将绿色蝈蝈与螳螂作比较。 作用:作比较。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突出了绿色蝈蝈的习性,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⑵ 打比方: 例如: ① 在这暗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②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⑶ 举例子: 例如: ① 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②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3、你能说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吗? ⑴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效果: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⑵ 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好处:使文章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你能说出《辞海》或《生物学》课本中有关蝈蝈的条目和本文有什么不同吗?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笔法特点。 有关蝈蝈的条目:蝈蝈,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产于我国河北、安微、山东、山西等地。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主要吃植物的茎、叶、瓜、果等,食量较大, 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之一。但因其善鸣,故农民捕捉后装入笼中进城叫卖,颇受市民特别是小孩的青睐。 明确: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三、教师总结 本文出自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之手,可谓名家名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课外练笔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的动物吗? 要求:运用拟人手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绿色蝈蝈,法布尔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