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H >> 鸿门宴 >> 正文

 

《鸿门宴》教学设计

重庆市酉阳县第二中学 冉景学       重庆市酉阳县第二中学高2009级备课组

  中心发言人:执教人: 备注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文言词的意思。


【教学设想】

  1、 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为教学重点。

  2、 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可用刘邦的《大风歌》或项羽的《垓下歌》导入,也可用“鸿门宴”导入。


二、介绍时代背景

  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补充“鸿门宴”前的相关情节,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⑴ “王(wàng)关中”

   ⑵ “说(shuì)关羽”

   ⑶ “好(hào)美姬(jī)”

   ⑷ “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⑴ “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⑵ “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⑶ “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⑴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⑵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⑴ 古今异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出入”,偏义,入,(出去,进来);“非常”,指意外事故。(程度副词)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的事)

   ⑵ 通假:

    ①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②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③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④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⑤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⑶ 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⑷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

     “(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⑴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⑵ 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⑵ 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杯杓”,指酒醉,以“杯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2、以“《鸿门宴》中的XX”为题,写一篇短评(题目可另拟)。

  附板书提纲: 鸿门宴   宴会前曹无伤告密──项伯夜访──张良献计

  宴会上刘邦谢罪,范增举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宴会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刘邦杀曹无伤 《鸿门宴》知识要点与能力检测 一、知识要点

  1、《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首尾三千年,计一百三十篇。内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人物、礼乐、天文、地理、历法、水利、文化等,无不毕载,思想深刻独到,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它是杰出的史学巨著,又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散文的典范,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纲要》)。

  2、《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丰满,故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是《史记》创作特点的典型代表。它善于在矛盾中刻人物,并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而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项羽、刘邦是主帅,范增、张良是谋臣,项庄、樊哙是武士,项伯、曹无伤是内奸。在《鸿门宴》中,刘邦的虚伪狡诈和项羽的直率粗犷,张良的足智多谋和范增的刚愎自用,樊哙的英雄豪爽和项庄的懦弱无奈,项伯的为人所用和曹无伤的笨拙无为,无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栩栩如生。

  3、《鸿门宴》叙事结构井然,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几条线索层次分明,以曹无伤告密始,以曹无伤被杀终;以项羽欲击刘邦始,以项羽放过刘邦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起伏,波澜壮阔。

  4、学习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词语是:因、如、举、谢、意。


二、能力检测

  1、红色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不如因而善遇之

   B、故遣将守关/君安与项伯有故

   C、范增数目项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沛公军霸上/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下列红色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目似瞑,意(神情)暇甚。②项王则受璧,置(摆设)之坐上。③卮酒安足辞(推辞)。④此亡秦之续(连续)耳。⑤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⑥大礼不辞小让(谦让)。⑦沛公起如(往)厕。⑧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①③⑤⑦

   B、②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②⑤⑧

  3、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秋毫不敢有所近。⑤张良出,要项伯。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4、红色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5、下列句中红色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籍吏民,封府库。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爽心悦目。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④/②⑤/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6、下列内容,说明项王憨厚的一项是:

    ①项王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7、下列有关剑的动作,不属于通过细节刻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A、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B、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C、项庄拔剑起舞。

   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8、下列红色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威加海内/遂有天下

   B、慷慨伤怀/游子悲故乡

   C、高祖还归/犹乐思沛

   D、高祖乃起舞/遂有天下

  9、下列各句,补充了省略的于字,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置酒(于)沛宫

   B、威加(于)海内

   C、吾虽都(于)关中

   D、高祖击(于)筑

 10、高祖的歌诗三句的意思分别是:

   A、风起云涌,荣归故里,渴求猛士

   B、天昏地暗,浴血奋战,镇守疆士

   C、天下大乱,军威浩荡,四方太平

   D、群雄征战,天下归服,居安思危

 11、高祖的感情有“伤”,有“悲”,有“乐”,下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统一天下,胜利返乡,与亲人见面,开怀畅饮,酒后生情,悲从中来。

   B、高祖回乡见到亲人,忆起离别之苦,加上饮酒过多,悲伤过度,黯然泣下。

   C、高祖胜利归来,与亲人团聚,对酒放歌,歌后起舞,乐极生悲。

   D、高祖荣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畅饮,且歌且舞,悲喜交集。

 12、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思:

    ①悉招故人②皆和习之③游子悲故乡④吾虽都关中

  参考答案

  1、A

  2、A

  3、A

  4、C

  5、B

  6、C

  7、C

  8、C

  9、D

 10、A

 11、D
 
 12、悉,全;和,唱和;悲,伤感,怀念;都,定都。

  教学后记: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司马迁,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鸿门宴》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鸿门宴》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方法
    《荆轲刺秦王》教学建议
    《荆轲刺秦王》要点难点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简说
    高渐离
    樊於期
    行刺的意图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有关资料
    “生彘肩”析疑
    《荆轲刺秦王》教学建议
    《荆轲刺秦王》关于练习
    《荆轲刺秦王》问题探究
    《荆轲刺秦王》整体把握
    《荆轲刺秦王》多音字辨析
    《荆轲刺秦王》鉴赏点示
    血溅秦廷 气贯长虹──《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参考图片
    《鸿门宴》词语古今异义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
    《鸿门宴》说课设计
    鸿门宴 教案
    鸿门宴 说课稿
    《鸿门宴》 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中心意思
    《鸿门宴》难解句子
    《鸿门宴》特殊句式
    《鸿门宴》的“生彘肩”和两个“再拜…
    《鸿门宴》词类活用
    从《鸿门宴》谈古文字词教学的比较方…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鸿…
    《鸿门宴》相关知识
    《鸿门宴》分段质疑
    关于《鸿门宴》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荆轲刺秦王》中心意思
    还项羽清白──略谈《鸿门宴》中项羽…
    《荆轲刺秦王》题目解说
    《荆轲刺秦王》写作特点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未必真想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再说荆轲刺秦王──答吴凉玉同志的《…
    《荆轲刺秦王》形近字辨析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时代背景
    文言文阅读四步法在《荆轲刺秦王》一…
    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
    《荆轲传》鉴赏
    《荆轲刺秦王》注商二则
    “荆轲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
    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其人?
    评《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荆轲刺秦王》生字注音
    《荆轲刺秦王》电子教材
    鸿门宴 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难理解句子
    《荆轲刺秦王》特殊句式
    《荆轲刺秦王》固定句式
    《荆轲刺秦王》词语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词类活用
    《荆轲刺秦王》多义词辨析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字词解释
    《荆轲刺秦王》结构分析
    《荆轲刺秦王》课文评点
    当课堂遭遇“越轨”
    《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的生成带给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荆…
    石激起千层浪──《荆轲刺秦王》教学…
    《荆轲刺秦王》教学杂谈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通假字
    《鸿门宴》教学建议
    《鸿门宴》教案
    我们用演戏的方法学会了《鸿门宴》(…
    《鸿门宴》问题探究
    《鸿门宴》教学设计
    关于《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和几个细节…
    《鸿门宴》整体把握
    《鸿门宴》电子教材
    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
    《鸿门宴》教学建议
    《鸿门宴》教学实录
    《鸿门宴》有关资料
    《鸿门宴》参考图片
    《鸿门宴》评析
    《鸿门宴》“白璧微瑕”说法的辨析
    《鸿门宴》的四种写法
    也谈“鸿门宴”上的座次
    谈《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及其他
    《鸿门宴》关于练习
    语文《鸿门宴》课堂实录
    说《鸿门宴》里一“与”
    《鸿门宴》结构分析
    《鸿门宴》写作特点
    《鸿门宴》写作特色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课文评点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解析
    《鸿门宴》教学设计
    “动化名词+之”可以是动补结构──…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杂谈
    《鸿门宴》教学实录
    《鸿门宴》教学实录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题解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
    《鸿门宴》多义词辨析
    语词汇所反映的人格特征──《鸿门宴…
    《鸿门宴》字词解释
    《鸿门宴》形近字辨析
    《鸿门宴》多音字辨析
    谈《鸿门宴》里“王之”的译法其它
    《鸿门宴》时代背景
    鸿门宴刘邦何以成功逃席
    《鸿门宴》学习目标
    《鸿门宴》阅读指导
    《鸿门宴》课文讲解思路
    《鸿门宴》的教学尝试研究性阅读教学…
    叛徒,过于沉重的字眼──《鸿门宴》…
    《鸿门宴》固定句式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生字注音
    选文切忌断之脉──评《鸿门宴》的节…
    《鸿门宴》课堂实录3
    《鸿门宴》“樊哙闯帐”赏析
    也谈《鸿门宴》情节的三起三落
    从《鸿门宴》看《史记》的文学技巧
    浅谈《鸿门宴》中的古文化
    《鸿门宴》说课设计2
    人性异化与审美错位──读《鸿门宴》…
    五赞樊哙《鸿门宴》
    《鸿门宴》课堂实录2
    樊哙,鸿门宴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鸿门宴》通假字
    《鸿门宴》课堂实录
    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鸿门宴…
    千古谁识曹无伤?
    英雄莫爱《垓下歌》
    范增新论
    试看鸿门宴上刘邦的“软功”
    鸿门焉能杀汉王
    语文教学中《鸿门宴》的艺术性浅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