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H >> 鸿门宴 >> 正文

 

语文《鸿门宴》课堂实录

教学实录:
(教师布置背诵随笔事宜)
教师:上次咱们整理了双方的人物,可以看出,双方的人物是旗鼓相当的。这边有刘邦,那边有项羽,这边有张良,那边有范曾,这边有樊哙,那边有项庄,这边有曹无伤,那边有项伯。但是项伯和曹无伤又是有区别的,曹无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而项伯有没有蓄意出卖项羽的动机?
学生:没有。
教师:对,他只是智商有些低而已。(学生笑)但是我们又看见,这中间又交叉了其他的关系,如项伯与张良的朋友关系,项伯曾经杀人,张良“活之”,所以他要报恩,就无意中出卖了项羽。好了,这节课咱们首先要复述故事,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相互之间复述一下,认真地讲一遍,然后各组推荐一个同学参加。
(学生讨论,比较积极,讨论中间,有学生要与老师个别讨论:为什么老师说项伯智商有些低,老师与他做了个别交流)
教师:我们每组选一个同学出来复述。(学生选代表)现在稍微给他们一点准备时间。
(三组分别推荐出徐放、吴迪、俞露婉)
教师:好,现在请徐放上台!
徐放:是不是要把鸿门宴之前的事情再概述一下?
教师:可以!
徐放:故事发生在秦末,当时各路起义军起兵反秦,以项羽和刘邦最强,而项羽比刘邦强很多。他们在不同方向作战。当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攻破函谷关,派将领守住关。项羽很生气,很快攻破函谷关,双方实力相差很大,项羽剿灭刘邦很容易。刘邦手下的曹无伤派人跟项羽说刘邦想自己在关中称王,激怒了项羽,准备攻打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交往,就告诉张良这件事情,张良连夜告诉了刘邦,刘邦与项伯定下了亲家,约定次日去鸿门谢罪。
第二天,刘邦带了百余人去谢罪,和项羽饮酒。范曾说不可放过机会,但是项羽不忍心,于是范曾派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但是项伯与刘邦有约定,于是起来保护刘邦,项庄不能下手。张良看形势危急,就叫樊哙进帐、樊哙义正词严讲了很多道理,让项羽无言。于是刘邦借口上厕所,跑了,让张良留下给项羽和范曾送礼物。项羽留下了,而范曾把礼物毁坏了,并说项羽无知,不足以共大事。
教师:(许多学生已经做好了鼓掌的姿势)掌声响起来!徐放复述得棒极了!下面有请吴迪同学!
吴迪:(慢,有时会停顿下来)诸侯起义,较强的是项羽和刘邦。刘邦先到函谷关,驻军在霸上。他的左司马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称王。激怒项羽。于是项羽想明天打项羽。(学生笑,教师:呵呵,是口误,继续)由于他的叔父项伯和张良有故交,就去赵找张良其想说服一起逃跑。张良叫项伯见刘邦,刘邦就跟项伯结成儿女亲家。刘邦第二天去见项羽,于是就发生了鸿门宴。鸿门宴上,范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叫杀刘邦,但项羽不忍心于是范曾找项庄,他就以舞剑的名义想杀刘邦,被项伯看穿,就起来保护刘邦。项庄没有成功。然后,刘邦借上厕所的名义,张良……找樊哙,来了之后,他们就走了。就没有了。
(大家笑,鼓掌)
教师:好,下面请俞露婉同学上台,有请!
俞露婉:(比较流利)当时刘邦和项羽的两支军队在攻打秦的时候,刘邦先攻破函谷关,但是曹无伤说刘邦想称霸,项羽非常生气,想攻打刘邦。项伯与刘邦的手下张良有交情,于是去叫张良逃走,但是张良对刘邦忠心,就告诉刘邦这事。于是刘邦说服项伯制订协议,去见项羽。他们定下了儿女亲家,项伯叫刘邦次日早去给项羽道歉。
次日刘邦去请罪,刘邦见到项羽后对项羽说:是有小人在中间挑拨,自己不称霸。项羽心软,就对刘邦说是他的左司马出卖了他,然后他们在鸿门饮酒。范曾想趁机杀刘邦,三次举起玉佩暗示,但是项羽没有动手于是他找项庄让他以舞剑的名义杀刘邦。项伯因为与刘邦有协议,于是起身保护。张良看形势危急,找樊哙,樊哙进来说了一些话,于是项羽再一次心软了,然后樊哙与项羽饮酒,刘邦抄小道回到军营,让张良留下来,给项羽送玉璧,给范曾送玉环。项羽接受而范曾强礼物摔到地上,说夺取天下的必然是刘邦。刘邦回去之后,杀曹无伤。
教师:大家看看谁是第一?(大家七嘴八舌,说徐入的比较多)呵呵,徐放和俞露婉旗鼓相当,吴迪也不错啊。下周我们还有个刘项之争,是一场辩论赛,一方为刘邦辩护,一方为项羽辩护,男女生各选五位同学,大家下去之后可以上网查资料。大家对课文的熟悉是超出我的想象,下周我们在随笔就要对读本上的小说写故事梗概,这与复述故事又不一样 。这里我读一下我写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当时刘邦先入关中,驻军霸上,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非常生气,打算第二天进攻刘邦,范曾也认为刘邦志不在小,力主急攻,情况非常危急。项羽有一个叔父叫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关系非常好,连夜跑去劝张良逃跑,张良不但没有跑,反而把他介绍给了刘邦,刘邦于是和他结成儿女亲家,并竭力表白自己没有称王的野心。项伯相信了,劝刘邦第二天早晨赶紧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来鸿门向项羽陪罪,表明自己无称王之心,项羽轻信了刘邦并供出了曹无伤,而且还摆下宴席请刘邦喝酒,由叔父项伯、谋士范曾作陪,张良立在刘邦旁边。范曾多次示意项羽杀了刘邦,项羽均不下手。范曾无奈,召项庄进来,想让他借舞剑助兴刺杀刘邦,项伯发现了这一企图,也拔剑起舞,护住了刘邦。张良见事情紧急,连忙召大将樊哙进来,樊哙闯进军帐,指责项羽想要诛杀有功的刘邦,项羽无言以对,刘邦则借上厕所的机会逃回霸上,留下张良给项羽和范曾分别送了一双白璧和一双玉斗。刘邦回到军营中,立刻杀了曹无伤。
教师:这是500字版的。还可以写200、100字版的。大家要加强练习。刘邦逃跑之后,范曾说了一句话,非常有名,是哪一句?
学生:竖子不足与谋!
教师:对,还有,“夺天下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大家看看这个“今”是什么意思?(学生议论)是“将要”的意思,英语里也有类似的用法。通过《鸿门宴》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大家从鸿门宴的哪些地方看出项羽必定失败?或者说,哪些因素导致了项羽最后的失败?给一点时间思考,不忙回答。
李洲:(说,老师没听清)
教师:你普通话大有进步,但是我还是没有听懂,(同学大笑)可以再重复一遍吗?ZpO
李洲:我是说项羽优柔寡断,应该狠下心的时候狠不下心来,而刘邦则不顾忌这些,反复无常。
教师:他觉得项羽优柔寡断,大家看对不对?
学生:(纷纷点头)对。
教师:(开玩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不过的确是如此,他的优柔寡断导致刘邦成功脱逃,埋下了后患。
徐放:我觉得不是优柔寡断,因为项羽有一种很摄人的气魄,对敌人从来不手软。但是他很重义。跟他有交往的他认为就是自己的朋友,他是个莽英雄,是个将才,但是没有帝王之气,有的是霸气。刘邦处处示弱,项羽处处逞强,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成败。而且刘邦有过人之处,人才众多,又能够用人,而项羽人才很少。项羽事必躬亲,什么都自己来,王者是不能这样的。这让人才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用,而在刘邦帐下人才觉得自己有用。
(学生鼓掌)
教师:徐放的话对我启发也很大。我们谈项羽,是根据《鸿门宴》来谈的,而他谈的项羽着重从《项羽本记》来谈。就在鸿门宴之前,项羽坑降卒20万,一点不手软。而且在他的叔父项梁死了以后,宋义主事,软弱无能,不敢对敌,他一刀就杀了宋义,破釜沉舟,他是果断的人。而害他的是一个义字,真是应了一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所以两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他还说项羽有霸气但是没有王者之气,是将才而不是帅才,不善于用人而刘邦善于用人,表现是事必躬亲,还有一个,项羽任人唯亲,除了范曾之外,都姓项,而且不用范曾。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
李洲:他不稳重,别人叫他打他就打,没有主见。一开始,范增说打刘邦他马上就要打,后来刘邦几句好话说的又不打了。
教师:一句话,是个性情中人,还是他个性上的缺陷,还有没有?
刘丹柯:主要谋士范曾对项羽的话,不能让项羽相信他。
教师:也就是说:范曾也有问题?
刘丹柯:(点头)对! 
教师:(上前握手)我们想到一块去了!同志啊!我以前讲《鸿门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如果张良像范增一样行不行?
学生:不行。
教师:刘邦一入关中,有人出主意,他马上就派兵把守函谷关,守关的计策显然是错的,但是,如果张良这时候也指着刘邦的鼻子说:竖子不足与谋!大家想会是个什么后果?范曾跟项羽说话的时候一直是趾高气扬,气势凌人,他的脾气比较暴躁,而项羽也比较火暴,两个人怎么能够说到一块儿去?就是说,你的办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也要让人接受你的意见。因此,范曾是怎么死的?当时项羽派使者到刘邦那儿去,刘邦大鱼大肉地招待,到中间,就问了,你是哪一个的使者?对方说是项羽的,这边说了,哦,我还以为是亚父的,就把酒席给撤了,项羽中了反间计,对范曾渐渐疏远,而范曾也一气之下离开项羽,明知是反间计还要中计,这就是性格缺陷,结果背上生疮死在路上,他一死,项羽就没有了依靠,最后让刘邦消灭了。还有谁有问题?
学生:项伯。
教师:对啊。(下课铃响)项伯的问题在哪里?弱智!好,下课!
(下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
董乔:老师,我觉得项羽好傻啊,刘邦说几句好话,他就把人家曹无伤给出卖了。*
教师:是啊,项羽确实缺乏政治头脑,傻得可爱,不过这也是他率真的地方,没有心机。
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 ——《鸿门宴》研究性学习实录 
师: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霸王是一个饶不过去的人,无论是膜拜,还是诋毁,无论是敬为天人,还是目为下尘,霸王都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内心。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霸王究竟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多情的烈士,是玉碎宫倾的帝王,还是卤莽无知的情人?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历史的真相,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事物都是联系的,本质可以通过现象挖掘出来,研究现象也可以预知事物发展。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蛛丝马迹,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争取把自己的观点打造出来。 
师: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1:我感觉到的是惊心动魄,千钧一发。 
生2:我的感觉是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 
师:还有吗? 
生3:我的感觉是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电影、电视上常常见到这个场景,主人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一下子就帮我们进入了两方对垒、暗藏杀机、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情境之中。谁先来说说司马迁是如何描述两方对垒的? 
生4:感觉司马迁是采用人物对照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写作上当然就是对比手法。 
师:具体一点,好吗? 
生4:比如对垒的双方都呈一一对应关系。主帅方面自然是项羽对刘邦;谋士方面是范增对张良;武士方面是项庄对樊哙;间谍方面是曹无伤对项伯。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位来说说? 
生5:因为“鸿门宴”本来就是两方对垒,所以,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人物出发,穿过历史的烟云和沧桑,去感受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以及那些硝烟散尽之后的英雄人物。就从樊哙和项庄入手吧。 
生6:作者描写樊哙调动了各种写法。先是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感觉这里的语言十分短促,这既是武人说话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当时形势的急迫。 
师:说得好。记得鲁迅有两句很有名的话,“院子里(文章出自语文轩网站)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如果换成我们,干脆“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就得了。但味道就出不来。在这里,先生故意借助冗长的笔墨,传达单调、无聊、乏味之感,而这正是先生当时思想苦闷的真实写照。 
生6:我记得老师曾经介绍过,《红楼梦》中焦大醉酒骂人的话:“老子和你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貌似错用,其实就是借助胡言乱语,巧妙传达焦大的醉态十足。 
师:对,汉语的妙处就在这里。请继续! 
生6:再是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立而饮之”“切而啖之”,这些动作,何等英武!何等豪爽! 
生7:还有神态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寥寥数笔,樊哙就站起来了。 
师:这段描写除了和后面的项庄对比之外,作者还要传达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樊哙形象? 
生7:可以采取对象分析法来看。保护刘邦,急迫之时,愿意“与之同命”,见其“忠”;对阻挡自己的卫士,“侧其盾以撞”,见其“勇”;“嗔目视项王”可见其“威”,也难怪霸王称其为“壮士”;劝说霸王的时候,可见其“智”;为刘邦开遛寻找理由,可见其“识”。我常常感叹,刘邦集团把一个“宰狗”的樊哙点化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士,刘邦想不赢也难啊! 
师:反观项庄则如何?谁来挑战? 
生8:樊哙审时度势,是主动参战,而项庄却是被动参战;项庄肩负历史的使命,却不能见机行事,在舞剑的过程中,一再贻误战机,反观樊哙却总能在最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说出最适当的话,做出最适当的事。 
师:写樊哙仅仅是和项庄对比吗? 
生8:不是,可以说,所有人之间都有参照。比如明写樊哙,实写的却是项羽。樊哙不召而入,已属无礼;带剑而入,更是非法;击倒卫士而入,更是无法无天;“嗔目视项王”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项羽却称他为壮士,赐予他座位,赏给他酒肉。 
师:好的,请坐。同学们觉得项羽的这种做法反常吗? 
生9:应该说,并不反常,这正是项羽的性格特点。由于项羽勇武无比,所以,英雄惜英雄。 
师:喜爱英雄不好吗?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英雄情结吗? 
生9:喜爱英雄当然没有过错,英雄之间惺惺相惜自然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一定要看对象,这里的樊哙是对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解析张良和范增,作为后来楚汉战争中叱咤风云的两个人物,有人说,鸿门宴的斗争,其实就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斗争,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生10:我先来说说张良,刘邦称帝之后,在南宫置酒大宴宾客,席间评价张良说:“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见张良的善于谋断。 
师:能否结合课文的细节来谈,找到张良善于谋断的依据。 
生10:比如,大敌当前,张良举重若轻,既不仓皇出逃,又不积极备战,可见他早已成竹在胸。这种成竹在胸是鉴于他对项伯和项王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所有的对策就是请求沛公“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德也。”因为张良知道这已经足够了。因为项伯重“义”,从他不惜透露军事机密已经一目了然,而项羽又对项伯言听计从,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两者结合,沛公就可高枕无忧。 
师:沛公称臣谢罪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说不定条条大道通罗马呢? 
生10:沛公没得选择,这是由当时的情形决定的。兵力上,项王四十万,沛公仅有十万;人事上,项王有曹无伤通风报信,刘邦的军事机密一览无余;而且两语文轩/ 转贴请注明。军相距很近,鸿门至霸上仅四十里。由此可见,项王拥有绝对的军事主动权。沛公战则必败,逃则必溃。只有韬光养晦,称臣谢罪,才是唯一的出路。 
师:可以说,张良这个战略谋划是得当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谁来说说? 
生11:首先,就是范增指示项庄舞剑,当时刀光剑影,形势万分危急。张良把情形告诉了樊哙,樊哙立马心领神会。在这种情况之下,的确需要樊哙这样的粗人来冲一冲,既可表明弱者的不屈,又可直接说出项王的不当。事实证明,张良这一举措,可谓出奇制胜。 
师:好的,我们共同赏析一下樊哙的这段话。我找个同学读一遍。 
生12:(读)樊哙谓项羽曰:“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谴将守关者,防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师:读得很好,应该说,这段话很有玄机,谁来给我们分析分析。 
生13:樊哙的第一句话很有杀伤力。可以说,这就是项王的气门。怀王确实有言在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理亏就理亏在这里。樊哙的高明,就在于先让项羽精神上有负担,思想上有压力,后面的话自然就不好再辩驳。比如,刘邦遣将守关,就是为了称霸关中,却被樊哙狡辩成保卫关中,迎接项羽,项羽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小人。第四句话,樊哙一方面称颂刘邦的功劳,一方面又借助骂小人来敲山震虎,使项羽不敢轻举妄动。最后一句表面上好象是为项羽着想,实际上的含义却是,如果你这样做,你就是傻瓜,就是亡秦之续。从而使得项羽投鼠忌器。 
师:解得好。还是回到张良身上来。 
生13:最后关头,张良轻松留下来,掩护刘邦撤退。等刘邦间至军中,才轻描淡写的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辞。”等到项羽问,“沛公安在?”才避重就轻地说“怕大王有意怪罪他,已至军中矣!”又很巧妙的献上白璧、玉斗,转换对手的注意力,玩项羽于股掌之间。张良不愧是张良,大军阀张作霖特别欣赏他,给儿子取名张学良,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 
师:张良的多谋善断,来源于他得到了一本兵书,下面我们来看看范增,号称项羽亚父的范增。 
生14:我对范增很同情,他深谋远虑,洞若观火,但所有的谋划都得不到采纳,结果,胸中空有百万雄兵,万千之策,只化为“若属皆且为之虏”的一声长叹。 
生:我也这样认为,范增的悲剧还是中国很多文人策士共同的悲剧,比如贾谊、陆游、杜甫等等。应该说这个形象很有典型性。 
生15:作者浓墨重彩的写范增,我认为,其实还是在为写项羽做准备。范增的悲剧是项羽造成的,而范增的悲剧何尝不是项羽的悲剧。 
师:妙解!有没有对范增有意见,认为范增做得不够漂亮的。 
生16:我认为范增的悲剧中也有他的性格因素。 
师:说得详细一点。 
生16:范增高瞻远瞩不错,但他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项羽的亚父,就可以对项羽指手脚,发号施令,全然不顾项羽的内心感受。而当时的项羽如日中天,“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岂能处处听命于范增呢? 
师:不妨从文中寻找细节来证明。 
生16:比如,开头范增在一番剖析之后,要求项羽“急击勿失”。中间又当着张良等人的面,“用所佩玉诀示之者三”,如此装神弄鬼,让霸王的一张老脸还往哪里搁?也难怪霸王不理他!结尾沛公逃跑后,范增又当着霸王的面,把玉斗放在地上,撞而破之。并且借骂项庄“竖子不足与之谋”,来辱骂项羽目光短浅,虽然,范增是一片忠心,但如此冒颜犯上,项羽如何容得了他? 
师:就是说,范增的进谏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具体的谋划上,同学们认为如何? 
生17:我觉得也不怎么样。范增既然如此托大,那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刘邦,自领处分,想来项羽也不会把他怎么样。因为项羽不杀刘邦,并非他是糊涂的阿斗,只是想沽名求义。现在有人愿做替罪羔羊,又能剪除对手,霸王何乐而不为? 
生18:我也有同样的看法,就算在席间,范增强行杀死刘邦,只说是刘邦行刺霸王,哪个诸侯还敢不信?却偏偏弄一个包项庄来舞剑,行刺刘邦。这样做就算是杀死刘邦,也更会让天下人耻笑! 
生19:席间沛公如厕,“因招樊哙出”,如厕要招武将做什么?难道范增是瞎子?沛公临走时,对张良说:“从此道至吾军中,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也就是说,在沛公如厕的过程中,沛公、张良、樊哙三位主要人物,都长时间蒸发,包括奉项王之命寻找沛公的陈平也一去无踪,而且一直等到“沛公步行二十里至军中”,才由张良回到席上来说明原委,请问此时的范增又在哪里?范增的高瞻远瞩又体现在哪里?要知道连沛公可能逃跑都预知不了的人,霸王就算重用他,也还是夺不了天下。 
生20:反对,因为霸王决定放走刘邦,所以,范增才没有做无谓的抗争。 
生19:请问,鸿门宴上霸王有叫项庄舞剑杀死沛公吗?也没有啊!范增不还是做了吗?我认为没有预知刘邦逃跑是范增的失策。 
生21:不是说,沛公从小道逃走了嘛!可能范增是派人在大道上堵劫他们,所以没有成功。 
生19:就算这种说法有道理,这也是范增虑事不周;而深谋远虑,滴水不漏,正是一个谋略家的基本素质啊。 
生19:特别是当刘邦不辞而别,防范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如果范增真正有本领,当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挑起项羽的怒火,仍然可以一举击破沛公军。而且还有很好的口实,我请你喝酒,你却不辞而别,太不给我面子了。可是,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今天对范增确实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所在。对项伯和曹无伤这两人,你们怎么看。可以说,这两个人物的出现,直接引起或决定了鸿门宴的走向,甚至改变了历史。所以说,小人不小。谁来说说。 
生22:我觉得曹无伤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有地位,有荣华富贵,但他在预知楚汉相争的前夕,还是勇敢地把宝压在了项羽的身上。充当了通风报信的间谍。 
生23:我觉得曹无伤死得太不明不白了,天下有这样出卖自己间谍的吗?但项羽似乎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一下子就在曹无伤摆上了祭坛。 
师:有人说,项伯也是一个间谍,你们怎么看? 
生24:我认为是这样,他先是到张良面前通风报信,然后又在宴会上翼蔽沛公,明显吃里扒外。 
生25:我觉得项伯和曹无伤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曹无伤是真正的间谍,隐藏在敌人的内部,就像我们后来的地下党。(学生笑)而项伯却是光明正大的去告诉张良,又公然用身体掩护沛公,因此,不能说项伯是间谍,只能说他与项羽的意见不同。 
师:我插问一句,项伯是正大光明的为张良通风报信吗?那么,为什么他选择“夜驰之沛公军”呢? 
生25:可能开始的时候,他是想暗中告诉朋友一声,但回来之后,他还是把沛公的话完全告诉项王,并且劝说项王:“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也就是说,项伯并没有要欺瞒项王,如果说他有所隐瞒的话,那也只是要隐瞒范增。 
师:项伯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可是项羽的伯父啊! 
生25:我觉得主要还是一个“义”字在作祟,项伯的初衷只是为了报达救命恩人张良,并没有为刘邦集团效劳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他与曹无伤是不同的。但毫无疑问,他是西楚政权的罪人。他“义”字当头,但又辨不清“个人小义”和“国之大义”,或者说是过于感情用事。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人一旦感情压倒了理智该有多么可怕。 
生26:我觉得项伯并没有加害项羽的意思,只是他目光短浅,认识不到军事斗争的残酷性,预见不了刘邦会成为项羽强劲的对手,所以,项伯充当了一个“和事佬”的角色,有一种“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意思。可以说,在鸿门宴上,项伯的做法虽然是糊涂透顶的,但又是十分坦荡的。 
师:有为项伯翻案的意思。 
生26:老师你这样讲,我也就明说了,我们谴责项伯,是不是仅仅站在西楚的立场上来做判断?如果不是,那么,项伯本来就没有错。他知恩图报,光明磊落,有什么不对?特别重要的是刘邦先入咸阳,本来就应该称王,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还没有称王!特别是刘邦入关之后,与老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这个时候,所谓的正义,是在刘邦一方啊! 
师:有一定的道理,从军事斗争上来讲,项伯这样做,是置本集团的利益而不顾,但从历史的发展来说,谁又能说得清呢?我们多年来,因为司马迁的好恶,是不是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判断,这个我首先需要检讨。最后,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刘邦和项羽的身上。记得毛主席看过《鸿门宴》后曾经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你们的观点呢?先从刘邦开始。 
生27:刘邦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善于作秀、善于用人,老奸巨滑。 
师:具体来说。 
生27:先看善于用人,刘邦的很多谋臣策士都是从项羽这一边跑过去的,刘邦总能够不记前嫌,知人善任。而且特别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我发现刘邦文章中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这一方面反映形势急迫,另一方面就是刘邦广开言路的表现。而政治上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能够在紧急关头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 
生28:我觉得刘邦政治上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韬光养晦。刘邦不仅听从了张良这一冒险之计,而且用自己的智慧,使之圆满完美,为了使项伯能够在项羽面前为自己说好话,不仅“兄事之”,而且“约为婚姻”。 
生29:我觉得刘邦老奸巨滑。比如,项伯来通风报信,刘邦马上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狐疑之心,表露无疑;反观项羽,第二天要攻打刘邦,却对当天晚上私会刘邦,并且回来为刘邦求情的项伯,毫无警惕之心。另外哪怕是对自己的属下,刘邦也是深藏不露。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含糊回答说:“鲰生说我也。”而项羽却在刘邦自表忠心之后,马上把己方的间谍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白白牺牲了自己一颗重要的棋子。 
生30:刘邦行事果断,与项羽优柔寡断形成鲜明的对比。鸿门宴之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个“立”字写尽沛公的果断。反观项羽,却反复无常,犹豫不决,结果一错再错。接到曹无伤的密报,项羽先是勃然大怒,要击破沛公军,此时是山雨欲来,形势急迫。结果项伯求情,项羽又马上许诺“善遇之”,此是一折;“即留沛公与之饮”这是二折;项羽允许项庄舞剑,波澜又起,接着樊哙闯帐,项羽却让樊哙“坐”,这是三折;最后,沛公不告而别,项羽本该怒发冲冠,结果又置璧于“座上”,此又是四折。如此当断不断,如何能成大事? 
生31:刘邦的奸猾还表现在,自己想逃跑,却不明说,只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把皮球踢给部下,结果樊哙的建议,正中自己的下怀,刘邦就此掩饰了自己逃跑的企图,又在部下面前保住了尊严。临时决定走小道,武将护卫自己,文臣留下辞别,此等安排,滴水不漏,可见刘邦是早有谋划啊。也就是说,刘邦虽有诸多的“为之奈何?”但却并没有失去自己的主见,“为之奈何”只是集思广益,这也是成大事的必备素质。当然,自己逃走,却把张良留在虎口之中,虽说是对张良的绝对信任,但也可以看出刘邦的心狠手辣,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生32:感觉刘邦集团君臣团结,配合默契,几乎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比如张良韬光养晦的建议,刘邦不仅接纳了,并且丰富之,美化之。项庄舞剑,张良告诉樊哙,樊哙立即演出闯帐的好戏。刘邦逃走,樊哙负责安全,张良负责礼仪,可谓相得益彰。反观项羽集团,却君臣离心,士气涣散。项伯瞒着范增,私见张良;项庄无能,不能完成范增的使命;项伯大胆,公然阻止范增的计划实施;还有就是项羽把军命当作儿戏,开始“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结果又大宴宾客。这些做法,无疑大大动摇了军心。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一个著名的政治家的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对于刘邦,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却不能不佩服他,在刀光剑影的险恶环境里,在楚汉相争的烽火狼烟中,刘邦铸就了坚强的意志,把远大的抱负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一步步成熟起来。他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君臣和谐,与民同乐,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推崇。张良、韩信等谋臣的卓越才智和一代明主刘邦的宏大气魄相结合,使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布衣亦可为王侯!下面我们来分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何会失败?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33: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失败是“自矜攻伐”,我认为是有道理的。项羽过分的迷信自己的武力,势必要轻视计谋,因而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项羽的卫士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项羽的谋士陈平;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的“故人”王翳。 
生34:项羽缺乏原则性。表现为项羽对待泄露机密的项伯听之任之。项庄舞剑,得到了项羽的同意,而项伯并不奏请,就擅自拔剑起舞,翼蔽沛公,项羽对此视若无睹。还有,对擅自闯入的樊哙,项羽不仅不给予处罚,反而赐酒赐坐。还有,沛公三言两语,项羽就把曹无伤给卖了,这一点,最为致命。试想一下,将来还有谁敢投靠项羽呢? 
师:说得好,特别是最后一点说出了新意。还有吗,请同学们继续。 
生35:沽名钓誉,我始终认为项羽并不糊涂,想当初,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何等的意气风发。之所以在“鸿门宴”上一错再错,主要还是因为沽名钓誉,同时还有就是对自己武力的过于迷信。就算刘邦将来造反,又怎么了?难道我霸王还灭不了他? 
生36:我认为是项羽用人不当。你看名字就可以知道,项羽、项伯、项庄,都是项家的人,只有一个范增,还是项羽的亚父。我感觉项羽在用人方面,好象是家族式管理。特别是对自己的季父项伯言听计从,而对外人范增就要疏远多了。反观刘邦方面,却是刘邦、张良、樊哙,不论是杀狗的,拾鞋的,可以说是唯才是举,量才录用。 
师:有意思,项羽确实有浓厚的家族思想,常想着光宗耀祖。比如,在天下貌似太平之际,执意要回故乡。他说,“富贵而不回故乡,犹如衣绣而行暗夜,谁人知道?”这段话很重要,不仅反映了项羽的家族情节,而且把他的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有一个重要的疑问,同学们都认为项羽缺少谋略,优柔寡断,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力挽狂澜,挺身而出,历数主帅宋义的三大罪状。粮缺乏,却不能“因赵取食”;不与赵并力攻秦,却幻想“乘其敝”;国家安危,却“饮酒高会”,于是“即入帐中斩宋义头”。可以说,正是项羽的果断为他赢了时机,赢得了统帅楚军全部兵力的时机,赢得了大败秦军的时机,赢得了青史留名的时机。穿透岁月的风尘,历史告诉我们,项羽正是因为果断,才把握住了时机,成就了惊天伟业。但为什么到了“鸿门宴”上,项羽就变得缺少远略,优柔寡断了呢?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再交流看法,等一会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学生交流,谈看法) 
生37:项羽性格中矛盾的两面性。一个是残暴,另一个是仁爱。 
师:具体谈谈。 
生:比如小时候,项羽“学书”不成,就“学剑”,“学剑”达不到他“万人敌”的目的,又转而学“兵法”……正是“不成”、“又不成”,导致了项羽以后的“大成”,但也正是在这些“不成”中,掩藏着项羽失败的必然。始皇巡游,他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誓言,这是他发自内心对权力的顶礼膜拜。等到“巨鹿之战”之后,项羽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所以,当他听说“沛公欲王关中”,感觉他的权力的尊严受到侵犯,马上准备用铁血手段剪除刘邦,但是,一旦刘邦俯首称臣,又立马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所以,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好理解了。 
生38:我们觉得主要的还是项羽内心中的人性论理,鸿门宴其实就是这个矛盾心理挣扎的过程。项羽最后做出了权谋上失败,人性伦理上正确的决策。巨鹿之战后,项羽的人性伦理上升到一个高度,他开始意识到由于自己对权力的追逐,是以百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所以,才有后来,项羽向刘邦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才有后来,项羽不愿东渡乌江,不愿让江东成为尸横遍野的千里战场,而是毅然选择了死来结束这场灾难。至此,项羽已不再是权力意志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而再造的新人。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揭开项羽由果断到寡断,由坑杀数万人的残忍,到不愿战火东烧的犹疑的心理历程。 
师:说得很好!霸王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的追逐,一方面是对人性伦理的关切。所以,在他身上才会出现很么多矛盾的对立面:残暴、仁慈,果断、犹疑,多谋、寡断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却永远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说,“‘可奈何’,‘奈若何’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项羽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这一点毫无异议,但我们究竟如何来评价他,老师也无法给你们答案,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霸王。下面,我链接了两则材料,作为这节研究课的尾声。课堂虽然到了尾声,但我们的探究却永远没有止境!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参与,同学们,再见! 
生:王老师,再见! 
周恩来“一”字评霸王(批评说)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总政排练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别姬》及项羽其人,有过一针见血的评语。有趣的是,每句评语都不过三四个字,而且皆以“一”字打头。 
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利,不听劝阻,决意出战时,周恩来评道:“一言堂。” 
项羽回到后宫,虞姬继续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了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绝道:“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恩来评道:“一家之长。” 
演到项羽孤军深入,落进了刘邦设好的埋伏圈时,周恩来评曰:“一意孤行。” 项羽终于被困垓下时,周恩来评曰:“一筹莫展。” 
当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拔山兮”时,周恩来评曰:“一曲挽歌。” 
当汉兵将至,面临四面楚歌,虞姬拔剑自刎之际,周恩来指出:“一败涂地。” 
 
 曹无伤被诛 
[延伸阅读]阅读《读本》第90课《垓下之围》,仔细品味文中项羽说的三段话,并联系《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和批评这个人物的。

师: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本质是可以透过现象看出来的。换句话说,琢磨现象可以看出事物的本质;研究现象可以预感事物的发展。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安排了不少能让人看出事物本质、预感事物发展的初看不起眼,深究很有味的笔墨。请同学们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樊哙虽是次要人物,司马迁写他却是花了大力气的,说浓墨重彩写樊哙一点也不过分。我们找一找就可以发现,多种描写都用上去了。 
生1: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生2: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慎,何等英武。 
生3: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师:有这样的描写作基础,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刚彘肩,赐坐,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文中还有一个很容易为人忽视的细节,让人感觉他的智勇双全,暗中与项庄对照,让人预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性。[屏幕打出下面两行文字] 
赐之卮酒——斗卮酒 
赐之彘肩——生彘肩 
(学生分析这个细节) 
生4:项王赏识樊哙的豪壮勇武,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捧上来的却变成了“斗卮酒”;吩咐“赐之彘肩”,捧上来的却变成了“生彘肩”。一字之增,阴谋毕显。这一大杯烈酒,看你如何对付?这一条生猪腿,看你如何下咽?不饮不吃,岂非露了胆怯,而且厚负项王?这分明是项羽左右存心捉弄樊哙。不料,樊哙一一挫败了对手的阴谋。大杯烈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猪腿,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拜”、“起”、“立”、“饮”四个动作,斩截有力,显示出他对项王多么有礼,对揶揄他的群小多么无畏!那“覆”、“加”、“拔”、“切”、“啖”五字,意志飞动,仿佛他切的、吃的不是生猪腿,而是敌人的肉。他咬碎钢牙,把生肉和仇恨一起吞下去。妙就妙在这一切都当着项王的面进行,项王抒被蒙在鼓里。司马迁仅仅增了“斗”、“生”二字,细处传神,把紧张的暗斗,项王的直爽,范增手下人的阴谋,樊哙的粗犷无畏,充分展现出来。两字增毕,写活了一个场面,写出了几个人的性格。 
(老师稍作评点后,提出新的问题要同学思考,发言) 
师:在项王即将来犯,形势万分危急时,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生5:“战”败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策形成对照) 
师:类似的“小”,文中还可举出很多,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难度大一点问题。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未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庆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只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看法) 
生6: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 
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 
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一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和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绝不是任意安排的,更非笔误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确属“初看不起眼,细究大有味”的细节当堂找出来,同桌交流,最后把你认为最有意味的(自己找或别人找的都可以)写下来,并加以分析。 
生7:文章开头写道:“楚军夜周坑秦卒二十万人新安城南。”这里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足以见出项羽的残暴,仅仅因为降卒有怨言,便把他们全都杀了,而且这并不是小数目,足足有二十万人之众,杀人的方式也残忍之极,用“击”(击杀)、“坑”(坑埋)的方法,而且又选择在晚上(“夜”)。这一切似乎都不应是项羽这样一位大英雄所为,而他却这么做了,文中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却不知越轻描淡写却显出项羽的不仁。 
生8:文中张良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也背项王也。”沛公并未问为什么,未深究其原因,表明了沛公对张良的信任,主子与左右配合的默契。而下文又写道:在宴会上,范增屡次暗示项王杀掉刘邦,项羽却装作没看见,不予理会。此处说明项王对亚父范增的不尊重,项王与左右并无默契可言,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之言顺其心意而听之,逆其心意则避之,不听谏言,完全不管它们是否有战略意义。这两处的对照昭示了天下最终要归刘邦,只凭一身勇力的项羽必定要失败。 
生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在项羽四十万大军面前,刘邦只带百余人,这是有深意的。第一,充分表现出了他负荆请罪的诚意,也为他以后的一番谎言增强了说服力;第二,使项羽更相信他的话,从而使项羽气消疑散,并对其放松警惕;第三;这容易引起项王的妇人之仁,不愿以强欺弱,造就戏剧性的结局。 
生10:“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项王许诺。” 
项伯向项羽说出刘邦的话,项羽不但不怀疑项伯这番话的来历,更不去调查项伯秘密前往敌营行为的目的,反而对他的话全盘接受,毫不认为是刘帮的幕后指挥和计谋,竟然答应了下来。 
这处细节无疑表现了项羽的质直,他对部下的行为知之甚少,且盲目地认为自己部下的虚假忠心的真实,且对部下的话都言听计从,缺少政治家的基本判断,这不是一个统率四十万大军的将领应有的稳妥之举,项羽在鸿门宴中及以后的失败就不难理解了。 
生11:文中写道:“项王、项伯东向坐,……”这一座次上的安排,一方面反映出项羽目中无人(按理该亚父坐东向的尊位),不会礼贤下士、自以为是的特点;另一方面,反映出项羽对项伯的高度信任,而正是这样亲密的人却因与刘邦的一次见面就出卖了他的得益,可见项羽的失去人心。 
生12:“樊哙谓项羽曰:‘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樊哙说的第一句,就可让项羽没有杀刘邦的理由,众所周知,楚怀王早就订了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项羽在这点上理亏,杀刘邦就更没有理由了。而樊哙说的第二、三句,则是欺人之谈,刘邦从心底就不希望项羽能打过来,而遣将守关,也是为了称霸关中。樊哙料定项羽是个质直之人,会默认他的欺人之语,才敢如此说。樊哙说的第四句,更是诈人,不仅述说了刘邦的功劳,还用古训来暗骂项羽,使项羽心存疑虑,不敢擅自加害刘邦。樊哙说的第五句,表面上像是为项羽好,在规劝他,其实是在为刘邦开脱,也为自己开脱,实在高明! 
这就是樊哙,一位精中有细的壮士。 
生13:沛公假借如厕之名,乘机逃脱,却“因招樊哙出”。 
此时,范增应该注意到这点。试想“如厕”何必要武将相陪,肯定另有企图,但范增却不拦他,只派陈平去催,可见他对此事并不重视。或者说他对刘邦的行事风格不了解,不知道他是这种遇事退避的人。由此可见范增对整件事的安排并不周密。而与之相比,刘邦一方对项羽这一方的状况却了如指掌,尤其是对项羽傲慢自大过于直率的性格加以了充分的利用,两相比较,不难预料项羽和刘邦争霸的结果。 
生14:刘邦与项羽心机对比。项羽,为人无城府,作战勇猛,特人豪爽,乃一性情中人。所以他毫无心机,对自己的死敌——刘邦也坦言相告“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刘邦,可谓满腹心机,对人总是留一手,处世谨慎小心,可以说是老到狡猾之人。这一点在一句话上即可看出,当张良问他是谁替他出“距关,无纳诸侯”,在秦地为王的计策时,他对谋士张良也只是说“鲰生说我曰……”其心机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项羽又怎是刘邦的对手呢? 
生15: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这一句就将项王性格上的弱点、缺点暴露出来了。首先,这是项羽的轻率,被刘邦几句貌似诚恳的话就把脑中的是非观念倒过来了,可见他没有主见,轻信于人,而且,项羽竟然丝毫没有头脑,把曹无伤引出来,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卧底”。其二,推托,要面子,“不然”一句,好像自己是一个无辜者,正是这份想法,他才会要找一只替罪羊来,便顺口带出了曹无伤来。 
办事如此轻率,要面子,如何成得了大事?天下当然要失去。 
生16:刘邦要逃走,欲留张良辞谢,张良曰:“谨诺。” 
当时的情况下,这“诺”字不是这么容易说出口的,留下是十分危险的行为,暴躁的项王一怒之下便可轻易要了张良的项上之物。张良“谨诺”就意味着他不顾个人的身家性命,准备丢车保帅了。张良对刘邦的忠心可见一斑。同时,回答得如此干脆足见其对自己能脱身充满了自信,又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机智善变。两字写出了一个人。 
生17:刘邦在与部下商量逃跑时,刘邦曾说:“今者出,未辞也,辚之奈何?”刘邦是胆小之人,其实早就有了出逃的打算,但又故意对部下有此一语,为何?这有两点好处:其一,引出樊哙的接语,请求刘邦出逃,这正是刘邦所要的一个体面的台阶,不仅逃之无妨,并且,出逃一事,也变成了属下的建议,掩盖了自己的胆怯;其二,刘邦故作不能不辞而别的姿态,显得自己知书达礼,待人真诚,同时也就骗取了手下人对他的尊敬。 
生18:刘邦离开时“樊哙出”而“留张良”,正体现了其用人高明之处。因为当项王都尉来召沛公时,樊哙看似直爽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番话帮他在去与留之间做了正确的选择,而若项羽追兵杀来,樊哙也可替其抵挡。留张良而不樊哙则是考虑到若单独留下樊哙,以他的个性说不了几句难免会动起手来,招致项羽与刘邦决裂,使自己功亏一篑;而张良凭其高的谋略必可化险为夷,这一“去”一“留”充分体现了刘邦对于人的精确判断和得不使用。



师: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霸王是一个饶不过去的人,无论是膜拜,还是诋毁,无论是敬为天人,还是目为下尘,霸王都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内心。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霸王究竟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多情的烈士,是玉碎宫倾的帝王,还是卤莽无知的情人?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历史的真相,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事物都是联系的,本质可以通过现象挖掘出来,研究现象也可以预知事物发展。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蛛丝马迹,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争取把自己的观点打造出来。
  师: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1:我感觉到的是惊心动魄,千钧一发。 
生2:我的感觉是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 
师:还有吗? 
生3:我的感觉是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电影、电视上常常见到这个场景,主人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一下子就帮我们进入了两方对垒、暗藏杀机、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情境之中。谁先来说说司马迁是如何描述两方对垒的? 
生4:感觉司马迁是采用人物对照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写作上当然就是对比手法。 
师:具体一点,好吗? 
生4:比如对垒的双方都呈一一对应关系。主帅方面自然是项羽对刘邦;谋士方面是范增对张良;武士方面是项庄对樊哙;间谍方面是曹无伤对项伯。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位来说说? 
生5:因为“鸿门宴”本来就是两方对垒,所以,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人物出发,穿过历史的烟云和沧桑,去感受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以及那些硝烟散尽之后的英雄人物。就从樊哙和项庄入手吧。 
生6:作者描写樊哙调动了各种写法。先是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感觉这里的语言十分短促,这既是武人说话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当时形势的急迫。 
师:说得好。记得鲁迅有两句很有名的话,“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如果换成我们,干脆“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就得了。但味道就出不来。在这里,先生故意借助冗长的笔墨,传达单调、无聊、乏味之感,而这正是先生当时思想苦闷的真实写照。 
 生6:我记得老师曾经介绍过,《红楼梦》中焦大醉酒骂人的话:“老子和你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貌似错用,其实就是借助胡言乱语,巧妙传达焦大的醉态十足。 
 师:对,汉语的妙处就在这里。请继续! 
 生6:再是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立而饮之”“切而啖之”,这些动作,何等英武!何等豪爽! 
 生7:还有神态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寥寥数笔,樊哙就站起来了。 
 师:这段描写除了和后面的项庄对比之外,作者还要传达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樊哙形象? 
 生7:可以采取对象分析法来看。保护刘邦,急迫之时,愿意“与之同命”,见其“忠”;对阻挡自己的卫士,“侧其盾以撞”,见其“勇”;“嗔目视项王”可见其“威”,也难怪霸王称其为“壮士”;劝说霸王的时候,可见其“智”;为刘邦开遛寻找理由,可见其“识”。我常常感叹,刘邦集团把一个“宰狗”的樊哙点化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士,刘邦想不赢也难啊! 
 师:反观项庄则如何?谁来挑战? 
 生8:樊哙审时度势,是主动参战,而项庄却是被动参战;项庄肩负历史的使命,却不能见机行事,在舞剑的过程中,一再贻误战机,反观樊哙却总能在最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说出最适当的话,做出最适当的事。 
 师:写樊哙仅仅是和项庄对比吗? 
 生8:不是,可以说,所有人之间都有参照。比如明写樊哙,实写的却是项羽。樊哙不召而入,已属无礼;带剑而入,更是非法;击倒卫士而入,更是无法无天;“嗔目视项王”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项羽却称他为壮士,赐予他座位,赏给他酒肉。 
 师:好的,请坐。同学们觉得项羽的这种做法反常吗? 
 生9:应该说,并不反常,这正是项羽的性格特点。由于项羽勇武无比,所以,英雄惜英雄。 
 师:喜爱英雄不好吗?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英雄情结吗? 
 生9:喜爱英雄当然没有过错,英雄之间惺惺相惜自然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一定要看对象,这里的樊哙是对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解析张良和范增,作为后来楚汉战争中叱咤风云的两个人物,有人说,鸿门宴的斗争,其实就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斗争,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 生10:我先来说说张良,刘邦称帝之后,在南宫置酒大宴宾客,席间评价张良说:“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见张良的善于谋断。 
 师:能否结合课文的细节来谈,找到张良善于谋断的依据。 
 生10:比如,大敌当前,张良举重若轻,既不仓皇出逃,又不积极备战,可见他早已成竹在胸。这种成竹在胸是鉴于他对项伯和项王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所有的对策就是请求沛公“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德也。”因为张良知道这已经足够了。因为项伯重“义”,从他不惜透露军事机密已经一目了然,而项羽又对项伯言听计从,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两者结合,沛公就可高枕无忧。 
 师:沛公称臣谢罪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说不定条条大道通罗马呢? 
 生10:沛公没得选择,这是由当时的情形决定的。兵力上,项王四十万,沛公仅有十万;人事上,项王有曹无伤通风报信,刘邦的军事机密一览无余;而且两军相距很近,鸿门至霸上仅四十里。由此可见,项王拥有绝对的军事主动权。沛公战则必败,逃则必溃。只有韬光养晦,称臣谢罪,才是唯一的出路。 
 师:可以说,张良这个战略谋划是得当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谁来说说? 
 生11:首先,就是范增指示项庄舞剑,当时刀光剑影,形势万分危急。张良把情形告诉了樊哙,樊哙立马心领神会。在这种情况之下,的确需要樊哙这样的粗人来冲一冲,既可表明弱者的不屈,又可直接说出项王的不当。事实证明,张良这一举措,可谓出奇制胜。 
 
 师:有一定的道理,从军事斗争上来讲,项伯这样做,是置本集团的利益而不顾,但从历史的发展来说,谁又能说得清呢?我们多年来,因为司马迁的好恶,是不是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判断,这个我首先需要检讨。最后,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刘邦和项羽的身上。记得毛主席看过《鸿门宴》后曾经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你们的观点呢?先从刘邦开始。 
 生27:刘邦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善于作秀、善于用人,老奸巨滑。 
 师:具体来说。 
 生27:先看善于用人,刘邦的很多谋臣策士都是从项羽这一边跑过去的,刘邦总能够不记前嫌,知人善任。而且特别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我发现刘邦文章中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这一方面反映形势急迫,另一方面就是刘邦广开言路的表现。而政治上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能够在紧急关头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 
 生28:我觉得刘邦政治上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韬光养晦。刘邦不仅听从了张良这一冒险之计,而且用自己的智慧,使之圆满完美,为了使项伯能够在项羽面前为自己说好话,不仅“兄事之”,而且“约为婚姻”。 
 生29:我觉得刘邦老奸巨滑。比如,项伯来通风报信,刘邦马上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狐疑之心,表露无疑;反观项羽,第二天要攻打刘邦,却对当天晚上私会刘邦,并且回来为刘邦求情的项伯,毫无警惕之心。另外哪怕是对自己的属下,刘邦也是深藏不露。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含糊回答说:“鲰生说我也。”而项羽却在刘邦自表忠心之后,马上把己方的间谍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白白牺牲了自己一颗重要的棋子。 
 生30:刘邦行事果断,与项羽优柔寡断形成鲜明的对比。鸿门宴之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个“立”字写尽沛公的果断。反观项羽,却反复无常,犹豫不决,结果一错再错。接到曹无伤的密报,项羽先是勃然大怒,要击破沛公军,此时是山雨欲来,形势急迫。结果项伯求情,项羽又马上许诺“善遇之”,此是一折;“即留沛公与之饮”这是二折;项羽允许项庄舞剑,波澜又起,接着樊哙闯帐,项羽却让樊哙“坐”,这是三折;最后,沛公不告而别,项羽本该怒发冲冠,结果又置璧于“座上”,此又是四折。如此当断不断,如何能成大事? 
 生31:刘邦的奸猾还表现在,自己想逃跑,却不明说,只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把皮球踢给部下,结果樊哙的建议,正中自己的下怀,刘邦就此掩饰了自己逃跑的企图,又在部下面前保住了尊严。临时决定走小道,武将护卫自己,文臣留下辞别,此等安排,滴水不漏,可见刘邦是早有谋划啊。也就是说,刘邦虽有诸多的“为之奈何?”但却并没有失去自己的主见,“为之奈何”只是集思广益,这也是成大事的必备素质。当然,自己逃走,却把张良留在虎口之中,虽说是对张良的绝对信任,但也可以看出刘邦的心狠手辣,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 生32:感觉刘邦集团君臣团结,配合默契,几乎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比如张良韬光养晦的建议,刘邦不仅接纳了,并且丰富之,美化之。项庄舞剑,张良告诉樊哙,樊哙立即演出闯帐的好戏。刘邦逃走,樊哙负责安全,张良负责礼仪,可谓相得益彰。反观项羽集团,却君臣离心,士气涣散。项伯瞒着范增,私见张良;项庄无能,不能完成范增的使命;项伯大胆,公然阻止范增的计划实施;还有就是项羽把军命当作儿戏,开始“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结果又大宴宾客。这些做法,无疑大大动摇了军心。 
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一个著名的政治家的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对于刘邦,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却不能不佩服他,在刀光剑影的险恶环境里,在楚汉相争的烽火狼烟中,刘邦铸就了坚强的意志,把远大的抱负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一步步成熟起来。他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君臣和谐,与民同乐,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推崇。张良、韩信等谋臣的卓越才智和一代明主刘邦的宏大气魄相结合,使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布衣亦可为王侯!下面我们来分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为何会失败?同学们畅所欲言。
 生33: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失败是“自矜攻伐”,我认为是有道理的。项羽过分的迷信自己的武力,势必要轻视计谋,因而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项羽的卫士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项羽的谋士陈平;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的“故人”王翳。 
 生34:项羽缺乏原则性。表现为项羽对待泄露机密的项伯听之任之。项庄舞剑,得到了项羽的同意,而项伯并不奏请,就擅自拔剑起舞,翼蔽沛公,项羽对此视若无睹。还有,对擅自闯入的樊哙,项羽不仅不给予处罚,反而赐酒赐坐。还有,沛公三言两语,项羽就把曹无伤给卖了,这一点,最为致命。试想一下,将来还有谁敢投靠项羽呢? 
 师:说得好,特别是最后一点说出了新意。还有吗,请同学们继续。 
 生35:沽名钓誉,我始终认为项羽并不糊涂,想当初,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何等的意气风发。之所以在“鸿门宴”上一错再错,主要还是因为沽名钓誉,同时还有就是对自己武力的过于迷信。就算刘邦将来造反,又怎么了?难道我霸王还灭不了他? 
 生36:我认为是项羽用人不当。你看名字就可以知道,项羽、项伯、项庄,都是项家的人,只有一个范增,还是项羽的亚父。我感觉项羽在用人方面,好象是家族式管理。特别是对自己的季父项伯言听计从,而对外人范增就要疏远多了。反观刘邦方面,却是刘邦、张良、樊哙,不论是杀狗的,拾鞋的,可以说是唯才是举,量才录用。 
 师:有意思,项羽确实有浓厚的家族思想,常想着光宗耀祖。比如,在天下貌似太平之际,执意要回故乡。他说,“富贵而不回故乡,犹如衣绣而行暗夜,谁人知道?”这段话很重要,不仅反映了项羽的家族情节,而且把他的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有一个重要的疑问,同学们都认为项羽缺少谋略,优柔寡断,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力挽狂澜,挺身而出,历数主帅宋义的三大罪状。粮缺乏,却不能“因赵取食”;不与赵并力攻秦,却幻想“乘其敝”;国家安危,却“饮酒高会”,于是“即入帐中斩宋义头”。可以说,正是项羽的果断为他赢了时机,赢得了统帅楚军全部兵力的时机,赢得了大败秦军的时机,赢得了青史留名的时机。穿透岁月的风尘,历史告诉我们,项羽正是因为果断,才把握住了时机,成就了惊天伟业。但为什么到了“鸿门宴”上,项羽就变得缺少远略,优柔寡断了呢?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再交流看法,等一会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 生:(学生交流,谈看法) 
 生37:项羽性格中矛盾的两面性。一个是残暴,另一个是仁爱。 
 师:具体谈谈。 
 生:比如小时候,项羽“学书”不成,就“学剑”,“学剑”达不到他“万人敌”的目的,又转而学“兵法”……正是“不成”、“又不成”,导致了项羽以后的“大成”,但也正是在这些“不成”中,掩藏着项羽失败的必然。始皇巡游,他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誓言,这是他发自内心对权力的顶礼膜拜。等到“巨鹿之战”之后,项羽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所以,当他听说“沛公欲王关中”,感觉他的权力的尊严受到侵犯,马上准备用铁血手段剪除刘邦,但是,一旦刘邦俯首称臣,又立马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所以,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好理解了。 
 生38:我们觉得主要的还是项羽内心中的人性论理,鸿门宴其实就是这个矛盾心理挣扎的过程。项羽最后做出了权谋上失败,人性伦理上正确的决策。巨鹿之战后,项羽的人性伦理上升到一个高度,他开始意识到由于自己对权力的追逐,是以百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所以,才有后来,项羽向刘邦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也!”,才有后来,项羽不愿东渡乌江,不愿让江东成为尸横遍野的千里战场,而是毅然选择了死来结束这场灾难。至此,项羽已不再是权力意志的化身,而是一个忏悔者,一个为人性伦理而再造的新人。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揭开项羽由果断到寡断,由坑杀数万人的残忍,到不愿战火东烧的犹疑的心理历程。 
 师:说得很好!霸王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是对个人权力的追逐,一方面是对人性伦理的关切。所以,在他身上才会出现很么多矛盾的对立面:残暴、仁慈,果断、犹疑,多谋、寡断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却永远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说,“‘可奈何’,‘奈若何’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项羽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这一点毫无异议,但我们究竟如何来评价他,老师也无法给你们答案,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霸王。下面,我链接了两则材料,作为这节研究课的尾声。课堂虽然到了尾声,但我们的探究却永远没有止境!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参与,同学们,再见! 
 生:王老师,再见! 
 
附万福成《鸿门宴》教学实录 
关于背景介绍(略)
师:本节课是一堂听读课。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教师放录音,约十五分钟)
师:下面我们开始读。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比如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等;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重点朗读前四段,特别是第三、四两段,最好能熟读成诵。(教师巡视几圈后,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师:(询问几位同学读的情况)好。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一下第三、四段。注意朗读的时候能体现出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也请在座的同学评论一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水平。
生甲:(略)
生乙:(略)
生丙:评论(略)
师:总结(略)
师:本文篇幅较长,但语言用的基本上是古白话,因此较为浅显,课堂上我们就不串讲了。课下请同学们认真梳理字、词、句,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双音词以及成语,用特殊标志标出来。同时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二、三,下节课检查。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第二是分析一下项羽这个形象。好,先找5位同学说说作业。(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生甲:通假字有:距通拒、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通隙、奉通捧。
生乙:异义词有:山东、非常、河北、河南;双音词有婚姻、出入、竖子、吾属。
生丙:活用词有:军、王、善、活、兄、近、籍、从、目、翼、止、邢、道、间。(活用情况解说略)
生丁:成语有: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生:“思考和练习”二、三(略)
师:作总结(略)
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生:复述(略)
师: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略)
师:这篇文章虽然是史传文,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够反映项羽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语句,并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在旁边评点。(教师巡视指导)
师:(视学生完成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项羽这个形象。哪一位同学先说?
生甲:项羽是一个年轻气盛、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的人物。
师:很好,请你具体说一说。
生甲:比如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就勃然大怒,一心想消灭刘邦。等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又洋洋得意(“料你刘邦也不敢”),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
生乙:项羽还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一面。
师:请解释一下。
生乙:这集中表现在宴会上,范增多次示“玉”,他都置之不理,觉得刘邦已谢罪,不必再追究了;还有他听说刘邦逃走,也仍然泰然处之。
生丙:项羽还有妄自尊大的一面,宴会上的座次就表现出了这一点。
生丁:……
生戊:……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从不同角度评论了项羽的思想性格特征,这说明同学们朗读课文起了作用,分析人物动了脑筋。关于另一个人物刘邦,请同学们课下讨论。
第三课时
师:(上课前发下作文纸)上一节课我们集中分析了项羽的性格特征,对这个人物的定位和把握已经有了眉目。这一节课我们就写一篇人物评论,副标题是: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板书)。也就是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要求不少于600字,35~40分钟。最后拿出一点时间,找两位同学起来读一读,再简单讲评。
(写作时间略)
(学生读作文略)
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评论都比较准确,思路开阔,并且持之有据,分析能自圆其说,还是很不错的,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评论,我们可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也可以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语文《鸿门宴》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鸿门宴》高考要求及理解记忆方法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
    《鸿门宴》的教学尝试研究性阅读教学…
    《鸿门宴》课文讲解思路
    《鸿门宴》阅读指导
    《鸿门宴》学习目标
    《鸿门宴》题解
    《鸿门宴》时代背景
    《鸿门宴》生字注音
    《鸿门宴》多音字辨析
    《鸿门宴》形近字辨析
    《鸿门宴》字词解释
    《鸿门宴》难解句子
    《鸿门宴》多义词辨析
    语文教学中《鸿门宴》的艺术性浅谈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五赞樊哙《鸿门宴》
    樊哙,鸿门宴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鸿门宴刘邦何以成功逃席
    试看鸿门宴上刘邦的“软功”
    范增新论
    英雄莫爱《垓下歌》
    千古谁识曹无伤?
    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鸿门宴…
    语词汇所反映的人格特征──《鸿门宴…
    还项羽清白──略谈《鸿门宴》中项羽…
    《鸿门宴》的“生彘肩”和两个“再拜…
    “生彘肩”析疑
    关于《鸿门宴》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鸿门宴》分段质疑
    《鸿门宴》相关知识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鸿…
    从《鸿门宴》谈古文字词教学的比较方…
    《鸿门宴》词类活用
    《鸿门宴》词语古今异义
    叛徒,过于沉重的字眼──《鸿门宴》…
    《鸿门宴》特殊句式
    《鸿门宴》固定句式
    《鸿门宴》中心意思
    《鸿门宴》电子教材
    《鸿门宴》整体把握
    《鸿门宴》问题探究
    《鸿门宴》关于练习
    《鸿门宴》教学建议
    《鸿门宴》教学建议
    《鸿门宴》有关资料
    《鸿门宴》参考图片
    《鸿门宴》课堂实录
    《鸿门宴》“白璧微瑕”说法的辨析
    谈《鸿门宴》里“王之”的译法其它
    选文切忌断之脉──评《鸿门宴》的节…
    谈《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及其他
    关于《鸿门宴》的基本情节和几个细节…
    鸿门焉能杀汉王
    《鸿门宴》解析
    《鸿门宴》“樊哙闯帐”赏析
    也谈《鸿门宴》情节的三起三落
    从《鸿门宴》看《史记》的文学技巧
    浅谈《鸿门宴》中的古文化
    《鸿门宴》的四种写法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教学设计
    说《鸿门宴》里一“与”
    《鸿门宴》结构分析
    《鸿门宴》写作特点
    《鸿门宴》写作特色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课文评点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说课设计2
    人性异化与审美错位──读《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设计
    “动化名词+之”可以是动补结构──…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杂谈
    《鸿门宴》教学实录
    《鸿门宴》教学实录
    《鸿门宴》教学实录
    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
    也谈“鸿门宴”上的座次
    我们用演戏的方法学会了《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课堂实录2
    鸿门宴 教学设计
    《鸿门宴》课堂实录3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
    《鸿门宴》说课设计
    鸿门宴 教案
    鸿门宴 说课稿
    《鸿门宴》 说课稿
    《鸿门宴》通假字
    《鸿门宴》评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