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呈现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集中主要精力,深度解读诗意,另一方面深入领会该诗的炼字艺术。这种聚焦式阅读是将课文处理成定篇的表现。定篇的教学内容是课文本身,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彻底读懂、读透该文。在本案例中,孙老师抓住诗眼“还”,多层次读解诗句,如一二句读出“离家近,应该还”,第三句读出“离家久,更该还”,第四句读出“思乡切,不能还”;为透彻理解王安石的炼字功夫,一方面感受王安石选“绿”前后的原因,另一方面学习王安石,进行炼字训练。这种多角度聚焦,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该诗内涵,从而将文中的语言、情感、精神、文化濡化在学生的血肉中,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和文化的底子。很明显,孙双金的课例基本上体现了定篇类课文的教学要求。
这种不同的课文处理方式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真正找到了两位老师创生教学内容的魅力所在。
有益的启示
从上述介绍可知,两位老师的教学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如果仅仅作如此读解,似乎有点买椟还珠了。更主要的是他们在教学内容的确立方面,给我们以更多的启示。特别是在当今语文课程实施出现种种问题的情况下。
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确立教学内容。读施老师和孙老师的课例,明显地感受到教者能够根据当时的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来组织教学。如施老师的《泊船瓜洲》体现了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重视学法指导和重视迁移的相关要求;而孙老师的《泊船瓜洲》,体现了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重视体会文本本身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防止脱离文本本身的语言训练的要求。从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看,两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也不过时。比如他们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注意体现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和谐统一与互动生成,始终使小学语文姓“语”名“小”,没有走向“非语文”、“泛语文”。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一些老师表现浮躁,游离语文课程标准,游离课文文本本身的规定性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确立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其次,根据选文类型确立教学内容。我们在分析两位老师处理教材方面指出,施老师是将课文作为例文类选文处理的,孙老师则将其处理为定篇,这无疑令我们惊异和兴奋。根据王荣生的研究,选文类型是教材的编写策略,即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将选文处理成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3]。其实,选文类型原理也可以成为教师确立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当我们在感受到孙老师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定篇选文的相关要求时,又发现孙老师的做法与王先生关于定篇的定义有矛盾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很有必要。王先生认为: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必学的经典性篇目[4]。但无论是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