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安潮
设计理念: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作品中,有许多像《泊船瓜洲》这样文质兼美的文学艺术精品,它们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意蕴幽深,给人以韵律美、意境美的熏陶,而且能让人从中领悟到古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维形态。可以说中华古诗文是培养和积淀学生的语言素质,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宝库。因此,在教学中,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古诗词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起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习、积累古诗文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的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就是这节课设计的主旨。 学习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4、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描述的意境。 课前准备: 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歌曲《故乡的云》。(课件播放音乐,并出示歌词。)2、谈话:这首《故乡的云》,使我们听到了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这种思乡之情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从古至今,未曾间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共同感悟王安石的思乡情结。(课件:课文插图,课题,配古筝曲。)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思乡的氛围,唤起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本首古诗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理解课题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王安石及本首诗的背景资料。 2、认识课题。 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三、熟读成诵,初步感悟 1、试读。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反复读,才能初步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课件出示配乐朗诵,师生共同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名家的朗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积累朗读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4、师生朗诵擂台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擂台赛,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指导背诵。 读得这么流利且有感情,谁能先向前迈一步,把这首诗背下来?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激励下,少数带动全体,顿时班上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在准确背诵之后,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四、自主探究,加深感悟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谈话: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卡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 2、答疑解惑,加深理解 ⑴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解释。 ⑵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⑶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3、体会诗境,升华感情 引导学生在交流诗境的基础上,对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谈话: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重点理解“绿”的妙处。) 设计意图: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让学生能读通读懂,还学会赏析。 五、放飞思维,与文共舞 1、发挥想象,为诗配画 谈话:这首诗是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能把这些画下来,为古诗配一幅插图吗? 设计意图: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2、角色替换,自由吟咏 谈话: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王安石,带着你对家乡的无限思念有感情的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六、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总结升华 谈话: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