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
教学内容:人教社第九册第五单元15课
教学目标:
1、会背诵古诗。
2、感受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定下基调。
学生齐背《静夜思》、《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刚才我们背的这几首诗都是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李白的眼里,乡愁是床前明亮的月光;在纳兰性德的眼里,乡愁是远征路上一颗破碎的心;在王维的笔下,乡愁则是佳节时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在王安石的心里,乡愁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简介诗人: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从学生学过的思乡诗入手,为本课的学习作好感情铺垫,定下感情基调。]
二、借助注释,初学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尤其是注意诗中的五个多音字,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纠正字音。
2、再读古诗,根据以往诗古诗的方法,读出诗的节奏,读也韵味。指名读,指导读出七言诗的节奏。
[ 两次读,目的不同。第一次是解决字音,把诗句读对,读通。第二次则上升为读出韵味。这已是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节奏已经掌握。]
3、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再读,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配音乐《琵琶语》)
4、汇报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些?
三、品词析句,感受诗情。
(一)感受“离家近”
1、诗的前两句就给我们列出了三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它们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
指名说,师通过简单的图标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三地的位置,教师此时补充有关钟山的资料:钟山在现在的南京市。北宋时期南京叫江宁,王安石的父亲在江宁做官,他的青少年时代都生活在那里,因此,把南京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瓜洲
▲京口⌒⌒⌒⌒▲钟山
2、诗人身在何地?瓜洲离钟山远不远?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一水间”、“只隔”、“数重山”体会诗人离家近。[板书:身在旅途]
3、朗读体会诗人离家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只是隔着几座山而已。诗人身在瓜洲,而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小结:诗从刚从家乡出发来到瓜洲,也许只有一天的时间。刚离家,他就已开始想家了。
(二)感受“思乡情”
1、想象家乡美
正值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此时可能正站在江边面对滔滔江水,远眺家乡,他的心儿早已飞回了故乡,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呢?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说江南的美。
(2)用学过的写江南春天的诗来赞美江南。《忆江南》、《江南春》
(3)品“绿”字之妙。春天的江南真美,小桥流水,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处处是春意盎然。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它是——绿。
其实,诗人曾用过“到”、“过”、“满”、“入”等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钟情于“绿”字呢?它妙在哪里?
(4)赏江南。[课件播放江南春天的图片]
2、回忆故乡情。诗人想到故乡的美景,故乡还有哪些值得留恋的呢?
[学生想象诗人在家乡有许多难忘的回忆,引导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他从小就生活在那里,有一起玩耍的伙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当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他还会留恋……(孙儿绕膝前的天伦之乐)
3、感情读
(1)故乡有熟悉的山水,有温馨的家园,怎能不感慨?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春风每年都能回江南一次,与江南相约,相见,而我呢?却不知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4、了解背景,加深理解。
(1)诗人离家是那么近,思乡情是如此浓,此时,你们有什么疑问,问问王安石?
(2)补充资料:[先让学生说说收集到的有关写作背景,师根据情况补充。]王安石曾当过宰相,当时他两次推行变法,但是他的变法条款触及到了当时权贵的利益。于是他们排挤王安石,他被贬回乡。王安石变法遭到废除。1057年9月朝廷下旨调他回京,要委以重任。王安石两次辞官都未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他离开家乡,赶赴京城,途经瓜洲写下了这首诗。
(3)他这次回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资料的引入感受到诗人将要面对官场的黑暗,官场的勾心斗角,从而体会对家乡的留恋。)
A、面对这样的前途,诗人望着家乡,心中怎能不留恋故乡?感情读全诗。
B、他这一去,也很有可能再也不能回来,与故乡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心中怎能不酸楚?再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凡是离开过家的人都体验过那乡愁的滋味,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用诗用心记下那绵绵思乡情。
1、补充思乡诗 [课件出示]张籍的《秋思》、岑参的《逢入京使》
自读——他们的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一封写不完的家书;
2、补充《乡愁》
说到乡愁,谁都会想起现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他也是南京人,后来去了台湾。他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1)[出示《乡愁》]师配乐朗诵(配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2)学生配乐朗诵。
[学一首带一组学古诗,把同一主题的诗串起来,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五、总结升华。
故乡的山最青,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人最亲,月也是故乡明。让我们把故乡的山山水水珍藏于心中吧,当我们离开家乡时,它们将是我们心中是宝贵的财富!
[结束语向学生渗透爱家乡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板书设计:
《乡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长相思》 身在旅途
《静夜思》 泊船瓜洲
《秋思》 心系故园
《逢入京使》
。“让我们带着这份幽幽的伤感和微微的惆怅走进唐朝诗人张籍的情感世界。”“诗人思绪万千,家乡的亲人、儿时的伙伴,母亲的叮咛、妻儿的呼唤,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他不舍的牵挂。”“乡愁是苦涩的泪水,乡愁是美好的回忆。乡愁是亲情的纽带,乡愁是文化的桥梁。”“乡愁就是一封写不完的家书;乡愁就是一屡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乡愁就是天边一轮高悬的明月……”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