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也上古诗词,在十多年前,也许是个笑话。然而,课改以来,古诗词的教学已经多次见诸聋校语文教学课堂。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领,我在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并进一步把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按“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品诗情”这一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再现情境,理解古诗。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融入学习
在指导阅读中,我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有一个教学片断如下:
“瓜洲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学生在回答中说出对“一水间”“只隔”等词汇的理解。而我在教学预设中还有一个“数重山”学生没有回答出。于是我问“数重山”表示近还是远。学生竟然都说“远”!一愣之下,我追问下去:数重什么意思?学生说就是“几重”的意思。我又问:那么它表示山多还是少呢?“多!”我又是一呆,继续追问:那么今天来了数位老师,说明人多还是少?“多!”今天来的老师也的确很多,看来学生是被今天的表象误会了。我接着追问:那么十数位、数十位老师呢?学生一愣,那就是很多了,他们意识到刚才回答错了。又回到老问题“数重山”何意?还从哪里知道路很近?学生抠住了“只”字。我们接着又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
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远离家乡,作者心中怎么想家?学生一时无法进入具体的情境,体验不到那种深深的焦虑。于是,我提问:在座的有很多住宿学生,想家时,你们会想到些什么,会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一下子被勾起了回忆,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悟作品作所蕴含的情感。并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
三、授导教学,不可遗忘的本分
课改以来,常常会在一些报刊、文摘上看到有关新理念如何如何了得的文章。于是很多人写文章就有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句式:“传统的教学观点(手段、方法)……,而新课改的理念认为(提倡、指出)……”这些欲扬先抑的文章,狠狠地将所谓“传统”当了一把垫脚石,传统与新课程相对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落后的、挨打的对象。
不错的,传统的东西常常是保守的,比如授导型的教学。但是,在古诗词、包括泊船瓜州一文的教学中,我却发现,这些授导型的教学实际上还是不可或缺的。“京口瓜州一水间”,其中的“间”是什么意思:有两种方案教学方案——1直接告诉学生,间隔,分开;2启发学生,你猜猜,组一个词呢?(中间)(间谍)。不错,耳聋学生能组出这样的词,已经不错了,你再引导,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jiàn……这样的引导、启发、鼓励、激励,所需的耗时,对于耳聋学生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明眼人一看便知。
所以,“启发引导”固然可贵,“授导灌输”一样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