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因灵动而精彩,因真实而美丽
|
课堂因灵动而精彩,因真实而美丽 江苏省丹阳市云林中心小学 眭如军 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垂涎三尺。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课堂中“你真棒,拍拍手”、“你真聪明,老师奖你一朵小红花”充目耳闻。如此的课堂只呈现了精彩的学习结果而省略了复杂的训练过程,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真相,用一些廉价的表扬替代了潜心感悟语言的内涵。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但缺乏真实,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因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灵活与真实的关系。 一、调活课堂气氛,让生命与生命真实对话。 1、敢于俯身。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因而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地对话。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上课前自我介绍时先以学生熟悉的孙悟空谈起,再谈到了孙氏名人,然后让学生也说说自己姓氏的名人,学生的自豪感一下被激发起来。如此的课堂前奏,不仅缓和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流露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真实的情感对话。 2、勤于诱导。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 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3、善于煽情。要调活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会“煽情”。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二、活化教学方式,让心灵与文本真实沟通。 1、尝试自学,自我感悟。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他认为学习也是实践,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学习中遇到疑问、矛盾、困难这不要紧,可以问,在问中求长进。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训练场,突出“三自”。自学,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的知识;自悟,先体悟再理解,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去体会;自练,先做再分析,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给予足够的时间,提供条件,自己去做实验,去体验学习的心理历程。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最原始的理解。 2、强调合作,相互启发。“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与文本沟通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这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既张扬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长,在合作学习中,还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大胆假设,充分联想,对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识,有独到的见解,当然对别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也要能认同,联想、比较、互相参证,求得认识的统一。 3、鼓励探索,师生互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所学习的知识对象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特级教师在薛法根老师在教《天鹅的故事》时,让学生读文后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是天鹅,按理教师此时可以鸣金收兵了,但薛老师追问到:“有不同意见吗?”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是斯杰潘老人、是猎枪……此时,听到的是课堂中最真实的声音,虽然有些是错误的,但是真实的,天真无邪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心灵也与文本真实沟通了。 三、激活学生思维,让思想与思想真实碰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1、“质疑问难”——纵深探究之思。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思考。如《黄河的主人》,新课伊始,就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称为黄河的主人?”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阅读期待,应而在学生体验中学生也能全身心地投入。 2、“观点争鸣”——批判创造之思。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努力阐述理由,在观点争鸣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孙双金老师在教《落花生》时,就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向谁学习?有的说要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有的说要学习苹果的敢于表现,一时间各持已见,争论不休。学生的思想火花被点燃了,一句句出自学生肺腑的语言在课堂中流泻,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中迸射。 3、“温故而知新”——纵向迁移之思。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及时地巩固、思考。而这时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联系前后所学内容来思考,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整合。如在学习了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点和什么相同点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又一次去读文思考,从而体会到两首诗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不同点是第一首诗是通过“悲”来表达的,而第二首诗是通过“喜”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4、“拓展延伸”——发散多向之思。许多教师在学习课文后都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如一位教师在教完《景阳岗》后问:“假如武松到了现代要去找工作,它适合什么工作?”有的学生说可以去当武术教练、有的说可以去做保镖、还有的说可以去当陪酒师……这些训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的思想与思想产生了真实的碰撞。灵动,涌动的是语文教学的智慧;真实,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也要不失语文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 (荐稿人: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蔡丽文老师)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泊船瓜洲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课堂因灵动而精彩,因真实而美丽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
下一篇文章: 个性化作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