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张红云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而在现实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便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一条长江,三个地名:京口、瓜洲、钟山,把地方找清楚了,在脑海中再现诗人月夜怀乡的情景便比较好理解了。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试梳理如下:
1、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应该牢牢把握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但在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它,没有体现出来。而基本的教学流程则在整堂课中体现不明显。回过头来再看,设计流程应是:1、抓字眼,明诗意;2、入诗境,悟诗情;3、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2、以课为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朗读。没有朗读,学生过不了字词关,没有朗读,学生理解不了诗意,没有朗读,学生体会不了诗歌传递的感情,没有朗读,更别提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拓展延伸了。
3、教师绝对主导,课堂沉闷无趣
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一些有关朗读的准备,但在真正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方面,导致整堂课成了教师的舞台,老师在上面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得懵里懵懂,课堂很沉闷。
另外,对于学生的鼓励也不够,并且鼓励性的语言也应该多样化。学生回答问题,已经找到相对正确的答案了,教师则没有必要再重复等等,都是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