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跻身 侪辈 剂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禅让 阐释 忌惮 瞻前顾后 殚精竭虑
C.旗帜 炽热 谥号 臻于郅治 识微见远
D.和面 弹劾 豁然 一丘之貉 荷枪实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是
A.渡假 甘拜下风 不假思索 名门旺族
B.厮打 箭拔弩张 凭心而论 鞭辟入里
C.妨碍 永保青春 两全齐美 琳琅满目
D.靓妆 蜂拥而至 苦思冥想 顾名思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新产品的试验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B.政府的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在科学领域,权力与禁令实际上是禁锢不了科学的,所以,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C.青岛市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医院支援农村的制度建设,落实好医疗卫生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
D.我们每个人都和整个社会是休戚相关的,因此,每个人都要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博物院、鸟巢与水立方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B.最近,随着田亮版“雷锋”定妆照的曝光,不少网民对“田亮是否适合出演雷锋”的争论持否定态度。
C.在广纳群言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个文件为国民描绘出一幅病有所医的新图景。
D.把中小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不仅可以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可以在自然灾害突降时成为群众的临时避险场所。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现在大概不会有人公开赞成掠夺性的强盗行径了, 。生态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正是伦理为科学规定了界限。
①但是,同为主张善待自然,出发点仍有很大分歧
②我的看法是,两派都有道理,但说的是不同层次上的道理,而低层次的道理要服从高
层次的道理
③一派反对人类中心论,认为从根本上说,自然是一个应该敬畏的对象
④一派强调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自然
⑤合理利用自然是科学,不管合理的程度多么高,仍然是科学,而科学必有其界限
A.①③④⑤② B.①④③②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①④③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邢 莉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习俗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继承了上巳节中的传统,在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7.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只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主要是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www.ks5u.com项是
A.古籍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三日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
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清代汉名臣中,其以赀郎进者二人,一为李敏达公卫,一为李恭勤公世杰。恭勤公贵州黔西州人,少入赀为江南某司巡检。帝南巡,公司船跳木。时雨后泥滑,上登舟时偶失足,公遽起扶之。督抚恐,缚之请命,上笑曰:“微员中有如此忠爱者。”命立擢知州,后官至四川、江南总督,以廉能称职。帝屡欲以为阁臣,有毁之者,言公不由科目,例不可官内阁,乃中止。
公督川时,蜀中自金川用兵以来,府库空竭,又承福文襄王积奢侈后,征调赋敛无度,州郡皆疲敝。公设厉禁,凡府州县,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即以公事来者不过数日,不得蓄音乐、侈宴会;不得饰舆马衣服;朝珠之香楠犀碧、蟒服之刻丝顾绣者,皆有禁。
公官总督数年,未尝宴一客。成都将军新莅任,公思不为置酒则太慢,置则破禁,遂乘其家口抵任时馈一蒸豚、一烧羊,使标下武弁婉告曰:“本欲屈入署,适闻眷属至,谨以此为佐家宴。”属吏白布政使以下,亦未始具一饭。
元日,则先饬厨为菜疏十数斛,有下属谒见者,公遣人告曰:“知君等劳苦,当饷以食。”遂设食,饲之毕,公然后出坐堂皇,受礼毕,即令府厅州县等递谒。司道府厅礼毕,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乘舆到门。道有远近,必日西始归,徒苦仆从,无益也。况若曹亦有父母妻子,岁首例得给假,诸君何不早归,令若曹亦放假半日乎?”属员皆应曰:“诺。”于是元日虚文始革,其风趣也如此。
及督两江时,福文襄王征檄调各督抚府库饷银,他人无不应命,惟公力持不与,曰:“不见部文征拨,誓不敢发此饷,有亏朝廷之府库也。”福亦无如之何。其严厉又如此。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司船跳木 司:掌管
B.命立擢知州 擢:提拔
C.亦未始具一饭 具:准备
D.于是元日虚文始革 虚:虚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以赀郎进者二人 ②其风趣也如
B.①缚之请命 ②有毁之者
C.①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 ②置则破禁
D.①公思不为置酒太慢 ②谨以此为佐家宴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世杰节俭或提倡节俭的一组是
①蜀中自金川用兵以来,府库空竭 ②凡府州县,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
③即以公事来者不过数日 ④不得蓄音乐、侈宴会
⑤公官总督数年,未尝宴一客 ⑥他 人无不应命,惟公力持不与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李世杰的为官故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倡导节俭、严厉而又不乏风趣的清官形象。
B.皇帝南巡时,李世杰掌船不力,加上雨后路滑,皇上登船时不小心差一点跌倒。督抚非常害怕,捆绑着他去皇帝那儿请命。
C.李世杰做官讲求节俭,一切奢侈浪费行为都加以禁止,并且从不打破禁令,连成都将军到任也不例外。
D.在福文襄王征调各督抚府库的饷银时,李世杰因为没有见到朝廷的相关文书,坚持不给,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一面。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乘舆到门。道有远近,必日西始归,徒苦仆从,无益也。况若曹亦有父母妻子,岁首例得给假,诸君何不早归,令若曹亦放假半日乎?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①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4分)
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
②人世有代谢,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戍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④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五、(12分)
16.阅读下面这则消息,请在横线处补写出专家的观点。不超过40个字。(3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举办论坛,直面当前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的社会思潮,专家 。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通过对汉字演变历史的简要介绍,认为无论从字体还是字形结构来看,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任何一种文字符号系统,都要取得简易度与区别度的最佳协调。
董琨认为,目前社会上存在“复繁”和“进一步简化”两种思潮,都有些偏颇,均不可取。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两岸四地来往交流的现状以及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目标,他提出可以借鉴八十年代新加坡教育部确定的“识繁用简”原则,在中小学学生的语文课本后边附上繁简字对照表,让学生对两种文字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
17.将下面的长句改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改变原意,可以增删个别词语。(3分)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近日签署一项决定解除对使用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限制的行政令对科学发展而言是个好消息。
18.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理趣。请依
照下面的例句另举两个带“山、水”的熟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理趣。(6分)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世事有时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
六、(18分)
该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下面所给(一)(二)两个不同的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只能选一个,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麦 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篮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想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
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绽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进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19.作者在⑥⑦自然段把第三人称“麦子”变为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②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21.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4分)
2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珍惜湖泊的生命 陶世龙
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
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
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
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已经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19.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0.文章中举杭州西湖的例子,能够说明哪几个问题?(4分)
21.导致湖泊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22.文章结尾使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6分)
七、(60分)
23.请从下面的两个作文题中任选其一作文。(60分)
①请以“此岸与彼岸”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②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你的理解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或许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日子
才能把曾经走过的那段时光
看得最真切最清楚
语文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B
6.A 7.B 8.C
9. D 10. A 11. C 12. B
13.(10分)(按照)元日的旧习惯,上司属员即使不接见,(官员们)也一定乘车登门(拜访)。道路有远近,必定到了傍晚才回去,只是(或“白白地”)让随从辛苦,没有好处。况且你们这些人也有父母妻子孩子,在年初按照惯例应该给你们假期,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回去,让你们也放假半天呢?评分标准:翻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①(4分)“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示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评分标准:写出“清”字的意思得1分;“清”字的效果3点,每点得1分。
②(4分)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的诗人自我形象。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
15.(8分)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心有灵犀一点通 ②往来成古今 也无风雨也无晴
③夙兴夜寐 楚人一炬 ④余独好修以为常 此恨绵绵无绝期
16.(3分)恢复繁体字不可取,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建议以“识繁用简”作为学习原则。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得1分。
17.(3分)①美国总统奥巴马于近日签署一项行政令 ②决定解除对使用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 ③这对科学发展而言是个好消息。评分标准:每句1分;如语意不连贯,可酌情扣分。
18.(6分)评分标准:每句3分,写出成语或熟语得1分,解读恰当得2分。
示例:①“山不转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
③“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
(一)
19.(4分)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麦子深厚的感情。评分标准:每点2分。
20.(4分)①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②麦子依然在现代生活里,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灵魂中的浮躁。评分标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 (4分)默默无闻地奉献精神;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评分标准:每点1分。
22. (6分)一是赞美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是赞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三是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评分标准:每点2分。
(二)
19.(4分)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泊的美丽,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启发读者珍惜保护湖泊。评分标准:写法只写比喻可得1分,但只写排比不得分;作用每点1分。
20.(4分)湖泊跟地球相比生命短暂,容易消失;及时疏浚和保护可以延长湖泊生命。评分标准:每点2分。
21.(4分)自然原因:泥沙堆积;植物生长;河流改道;气候变迁使“收支”失衡,盐类沉积。人为原因:过度采水;盲目围垦;倾倒垃圾、废水;淡水养殖。评分标准:每方面原因2分,其中每2点得1分。
22.(6分)启发人们反省思考,警示作用;引起人们探索保护湖泊的方法。(2分)
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热爱自然的情怀、对自然受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呼吁社会来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4分)评分标准:好处每点得1分;作者的思想情怀每点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