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高考 >> 语文高考复习测试 >> 正文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析(1)

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

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

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难以表现的情韵。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他视富贵如浮云,唯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够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隐居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三四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自己以石湖景物为题的诗中,写到的花木不少,并没有像姜夔这样突出地写荷花。被杨万里誉为“山水之胜,东南绝境”的石湖,也不以荷花擅胜。姜夔把荷花从石湖景物中特地拈出,就使这首诗呈现出诗人很有个性的感情色彩。从他的诗词中看出,除了梅花,他对荷花倾注了深情,有独特的赏好。他可使“冷香飞上诗句”,形成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之一。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参考答案】

(1)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面,写了小、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参考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决心,显赫必胜的信心。

 

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赏析】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

12.①(2分)D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达官、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

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附:译文】

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浸润书套迟迟不退,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

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参考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同答问题。(7分)

杜甫

万里瞿唐l月,春来六上弦2

时时开暗室,故故5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德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解析】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他的精神伴侣和理想寄托。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他的思念和希望。可以说,月是诗人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者,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①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 (4分)
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赏析1】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征聘张先为通判赴陕。三年后张先又重游长安,其间似到过华州。时先已年过六十,然精力旺盛,诗兴不衰。王安石曾说:“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篝火尚能细书字,邮筒还肯寄新诗。”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声是极细微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给人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颈联更进一步,把一种静趣深化到禅悟的境地。“入郭僧寻尘里去”,反衬出眼前这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远却尘嚣。“过人似鉴中行”,非但写静,且静到净化的程度;非但溪水照彻人影,且照彻了人的内心,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以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

【赏析2】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则为晏殊欧阳修、为温庭筠韦应物,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为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斋词话》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兠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参考答案】

(1)(4分)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4分)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湖南卷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简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元好问《点绛唇》词赏析】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试题评析】今年湖南的诗歌鉴赏题“敢为人先”,较以往又有创新,命题者竟把诗、词同时放在一起鉴赏,这又首开诗、词鉴赏题之先河,出乎师生意料之外,避免了猜题、押题的弊端,成为湖南卷的一大亮点。其实,湖南卷一直强调:古典诗词的欣赏要有整体把握;要体现赏析的特点,不能写成简答题;要掌握赏析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从2004年自主命题起,就采用别具一格的“加引导语”的方法,先对前三句进行赏析以作示范,然后要求考生独立完成第四句的赏析。2005年,为了丰富命题方式,又采用了对比欣赏的方式,但却带来了考生简单仿写的弊病。2006年,依然延续了对古诗词赏析的基本要求,但对引导语作了改进,命题者在引导语中不仅提供了赏析的基本方法,也设有思维的激活点,同时在对比赏析之中,又有一定限制,考生不能简单地依样葫芦地照前面的引导语仿写。2007年和2008年不再给“加引导语”方法,而是侧重从整体上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上考查学生的鉴赏力。2009年,是前5年的综合设题,稳中求新,推陈出新,真是一道好题。
    (1)题是从整体上从某个角度来赏析诗词的内容,要求考生要读懂诗词;(2)题还是依然延续了曾中断两年的有湖南卷特色的“加引导语”的鉴赏方法,让猜题的师生颇感意外。

【参考答案】

(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考点】(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解析】我个人认为,命题者在此题上有些疏漏,主要是两问的考点重复了。(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思路点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考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析(1),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湖北省黄冈中学、华师附中等八校第二…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河北省衡水市重点中学一轮复习模…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基本设题思路及解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语文复习必须解决的二十五个问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赢在高考: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
    《花开不败》—— 激励无数高三学子的…
    高考复读成功者的十二种有效策略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2010年东北三省四市(哈、长、沈、大…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
    高考模拟作文——“心灵不是闲置的土…
    徐州市高三年级2010年第二次摸底考试…
    高考作文素材——09年10月社会热点人…
    广东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出台
    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2009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必须解决的二十五个问题…
    浙江省杭州二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六次…
    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2)
    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一)
    高三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
    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训练检测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高三新生和家长要摒弃的三种情绪
    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语文…
    高考材料作文“痛苦孕育灵魂和精神的…
    高考作文素材:钱学森是中国人的精神…
    成都七中综合检测
    高考作文素材:李开复成功箴言录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怀旧散文的阅…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10年高考古诗文背诵默写专题训练
    “会挽雕弓如满月”——状元的高考体…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负重”写作提示及…
    高考作文素材:手拉手搭起挽救生命的…
    高考改革全面展开 12省市出台新方案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吉林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言文翻译训练——2010年高考一轮复…
    山东聊城一中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江苏省宿迁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学情…
    高考现代文阅读篇章结构类试题答题思…
    高考作文“雷区”面面观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怀旧散文的阅…
    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1)
    郑州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
    高考作文素材—2010年全国《道德的力…
    高考命题作文《在路上》写作导引及范…
    河北省唐山市2010年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山东省新泰市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
    新泰市高三入学考试
    技巧+策略+心理——高考一轮复习收获…
    河南省豫南九校九月第一次联考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走向预测及…
    高三新生首先要明确的高考目标、思路…
    高考复习中要慎防七个误区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
    高三复习良性循环学习法
    高三学生复习阶段“高效政策”三十条
    高三年级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复习的…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考模拟试题
    2010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名篇名句、文学常识
    端正态度、培养习惯是高考语文一轮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2010年高考…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 2010年高考…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2010年一轮复习…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训练—— 2010年一轮…
    常见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高三新生要制定合理的学习、复习计划
    2010年全国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全国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高考模拟考试命题作文“等待”写作导…
    名篇名句、文学常识参考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
    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江西卷)语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
    2010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陕西师大附中、西安中学等四校第二次…
    湖北武汉华中师大附中2010年5月高考模…
    湖北省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5月模拟…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类试题新题型解析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修辞技巧鉴…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押题卷(全国卷·…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2010年5月份模拟考…
    常见的修辞手法
    2010年5月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
    黄冈市2010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
    山东省青岛市2010年高三模拟练习
    湖南省长沙一中、师大附中等六校高三…
    2010年4月济南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襄樊、黄冈、宜昌、孝感、荆州…
    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
    2010年全国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湖南省十二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合考试
    唐山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
    高考自然科技类文本阅读的特点和解读…
    唐山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淄博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2010年沈阳市高中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度综合练…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年5月高三年级仿真…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
    云南省昆明市年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重庆市2010年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
    2010年四月江西八校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年高考仿真试题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
    2010年青岛市高三教学统一质量检测  …
    2010年高考一轮复习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4月高三语文抽样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