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2)
2.知识性失误
(一)知识欠缺
1.语法知识欠缺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复习就复习什么。因而,作为语文复习中的语法复习往往就被忽视。高考不考,统编教材不编,老师不讲,学生不会。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高考中有很多试题的解决离不开语法知识。
因此,高三复习中,应该对于法进行必要的复习,从词、短语、句子、复句、句群入手,建立其基本的语法体系,增强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同近义词辨析,有时很多词语从词义角度无法区分,那么就要借助语法分析。最重要的是辨析病句试题和综合改错,懂得语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大多数病句分析题是应该进行语法分析的。语言运用试题中也有很多种,比如长句与短句之间的变化,设定开头重组句子,仿句中的句式分析等等,借助语法分析,很多试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
用“……使……”这种句式概括下文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以及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不超过25字)
19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气温已经升高0、7摄氏度。研究显示,温度升高会使作物产量减少。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即使升高 1-2摄氏度,都有可能导致作物减产。在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为凉爽,如果气温升高3摄氏度,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倒有可能增加大米和小麦的产量。可是这些地区由于降雨方式的改变和污染造成普遍缺水,就使得这点好处荡然无存。此外,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污染物与光发生作用在地球表面生成的臭氧含量增加,也会明显降低作物产量。
答:
这道试题易错点有两处:一是忽略“各种因素”这一关键词,导致概括不完整;二是使用的不是单句,而是写成并列关系复句,即“……使……,…… 使……”形式,结果错加了一个句子。
参考答案:气温升高、普遍缺水、臭氧增加将使世界作物减产。
2.生活、阅读经验缺乏
高考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查,因而需要调动所有知识储备。但有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阅读面狭窄,导致对生活的理解片面或缺失。在做题时受到诸多限制。比如,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升入理解文章意蕴,思想体验才会深刻,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有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生活、阅读经验匮乏导致不辨文体、不懂专业术语、没有阅读技巧,不能结合生活常识认识事理,导致答题遗漏信息,浮于表面,泛泛而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考已经将广阔的生活纳入考试的视野,然生活贴近了考试,特别是语言表达题和作文,更拉近了高考与生活的距离。近年来高考作文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可以答题归结为“时代、科学、人文“几个方面,倡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所以会有更多的试题体现出时代意识、时代思潮和时代特色。因此,高三语文复习,并非只是知识方面的复习,而应该扩大学习范围,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人类的发展。
比如:2009年江西省高考作文,就拍卖兽首发表个人的见解。天津作文“说说九零后”,湖南作文“踮起脚尖”,2008年江西作文就“田鼠大迁徙”给人类写一封信,等等。
再如: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学生答题时对于谦敬称谓不熟悉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单纯的从病句角度很难分析出四个不得体之处。
3.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欠缺
高考对学生知识的考查,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近年来语文试题对知识面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有些省市把《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篇目列入考试范围。但有些学生知识面狭窄,只熟悉课本内容,导致只要涉及课外阅读的的探究性试题一片茫然。
要求学生在平时加大课外阅读量,不断扩充知识视野,积累语言现象。对《大纲》推荐的课外名著应该有所涉猎,包括主要的时间、故事梗概、以及评论鉴赏等。另外对文学常识要进行系统的复习梳理,这不但有利于文学常识名句默写试题,对于阅读以及写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
(1)选取《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作简要人物介绍。
(2)仿照示例,用一句话书评的形式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概括介绍。
答案示例:《红楼梦》:一部家族兴衰史,一段缠绵悱恻情。
错点经常出现在知识面太窄,对《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名著内容了解太粗糙,读书不深入。
正解:(1)贾惜春,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情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对别人的眼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妹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2)意外的重逢,良心的复萌,以真诚的忏悔,换得两个灵魂的“复活”。
(二)识记不清,分辨模糊。
对一些基础知识识记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语音识记不清
具体有多音错读性失误,常用常错字读音失误,音近错读性失误等。最常见的是常用常错字读错的问题。
作答字音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词语的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即排除法和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辨析。
2.字形识记模糊
汉字形成主要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等方法,往往是音、形、义相结合。常见失误有形近混淆性失误、音近混淆性失误、笔画残缺性失误、笔画多余性失误。
高考重点考查常见易错的字,主要是音近与形近导致失误的两类。字形识记类试题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形辩法和义辩法,特别是义辩法,就是通过掌握词语的含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进一步判定字形是否相符。当然,还要注意形近字的细微差别。
3.文学常识识记不清。
文学常识包括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一些基本的文学体裁常识,如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等。常见的错误是时代、国别不清,朝代不明,文学体裁不分等。文化常识指的是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礼俗、宗法等常识。此部分试题最近几年出现在部分省市试题中。
所以在进行文学常识复习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系统复习梳理,分块掌握;理清文学史(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体裁);非入选课文的重要作家作品等。
4.名句名篇识记不清
这个知识点主要是指中国古代诗词曲和散文名篇,常见的失误有记忆不清、书写错误、意义不明等问题。
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理解含意。对每一首作品,每一个名篇名句,都要从领悟其意思开始,特别是关键语词,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只有建立在对作品的理解之上,才能在题型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中准确提取对应的名句。
2整体诵读。名句名篇默写不能等到考前再去突击背诵几个所谓的重点,应该把功夫用到平常,在平时的学习中(主要是早读时间)要从做平整体上把握,真正做到“句”与“篇”的结合,所谓“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同时也要把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对应起来,要了解作品出处以及作者,这样不至于在综合运用的时候(比如写作)出错。
3圈点强记。对名句名篇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字,容易混淆的字要刻意强记,背诵时重点圈点出来,以引起足够重视,并重点掌握。要读准字音,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以音定形,或通过相关、相似、相近联想,扩展知识,分辨错点。把经常出错的字词抄写在纠错本上,时时翻看时时记忆。
4规范书写。高考中因为书写字迹不清丢分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是因为书写潦草,勾抹,没有擦净就在上面修改造成的,也有的是因为记忆不清而模棱两可的打马虎眼。有些会出现添字、漏字问题。所以平时练习,一定要认认真真、清清楚楚,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不写简化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