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告罄
B.雨巷
C.猪圈
D.偌大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感恩戴德
B.如愿以偿
C.礼尚往来
D.自惭形秽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9月11日晚在北京举行。整场晚会,歌声雄壮,情感真挚,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B.一个人的私欲一旦膨胀到贪婪的程度,那就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夺取,那就必然陷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直至作恶杀人、彻底毁灭。
C.前不久,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一幢在建的13层住宅小区莲花河畔小区全部倒塌,夷为平地,在事故现场可以看到楼房的楼顶何地基。
D.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富民强,国贫民弱。因此,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要想国家之想,急国家之急,以民族利益为重。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9月11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在北京举行代表座谈会。
B.为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教育发展应该从结构和效率入手,继续加大国家教育投入总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
C.《闯关东》将史诗性品格融入传奇性故事,讲述了历史大迁徙中底层百姓的生命际遇,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美感。
D.本来实力就不甚强大的英国队并不被人在欧锦赛上看好的原因,是罗尔·邓、本·戈登和阿祖拜克等篮球悍将均缺席了本次欧锦赛造成的。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用相当大的篇幅讲形象思维的特点,它说:“故思理为妙,神于物游”。(《神思》)又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比兴》)
B.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
C.“你对我说的,我一点也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该签在哪儿。”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
D.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学不应该丢失“大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年代。破坏与建设,贫穷与富有,庄严和戏谑,温柔与残忍,同情与仇恨等混淆着,复杂着。有一年,我去陕西合阳,看到了流经那里的黄河,我写下了八个字:“厚云积岸,大水走泥。”我们身处的社会就是大水走泥。
这样的年代,混沌而伟大。它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纸质作品,不论散文和中短篇,单是长篇每年就有1500多部出版,网络上的作品更是无法统计。不论这些作品能否长存成为经典,但不可置疑的是文学观念、文学审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文学是虚无的,但世界是虚与实组成的,一个民族没有哲学、文学和艺术,是悲哀而可怕的。加缪说过:“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文学使我们活得更多。”
那么,在消费化娱乐化的年代里,文学是否还会有它的神圣?在人性善与丑充分展示的当下社会中,文学该有怎样的立场?
这就是我想说的,做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做人的基本,文学也同样,在任何时候都有文学的基本。如同现在物质丰富,有各种食品,但人类生存的主要食物仍是米和面。布料可以作多种装饰,但衣服的基本功能还是蔽体取暖。孙悟空虽然大闹天宫,而最后他依然是去西天取经。破坏的目的在于建设。
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里,有天下之说,有铁肩担道义之说,崇尚的是关心社会,忧患现实。在西方现代文学的传统中,强调现代意识。现代意识也就是人类意识,以人为本,考虑的是解决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关注社会,关怀人生,关心精神是文学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文学的“大道”。
你可以有不同的文学观念,可以有多种写法,但“大道”的东西不能丢。丢掉“大道”的东西,不可能写出杰出之作。中国文学最动人的是有人情之美,在当下这个人性充分显示的年代,去叙写人与人的温暖,去叙写人心柔软的部分,应是我们文学的基本。
我们当代作家,普遍都存在困惑,常常不知所措地写作。我们的经验需要扩展,小感情、小圈子可能会遮蔽更多的生活。这个时代的写作应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薄的。
我们的目光要健全,要有自己的信念,坚信有爱,有温暖,有光明,而不要笔走偏锋,只写黑暗的、丑恶的,要写出冷漠中的温暖,恶狠中的柔软,毁灭中的希望。中国人生活得可能不自在,西方人生活得也可能不自在,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都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的困境,而重要的是在困境中突破。
我们需要学会写伦理,需要关注国家、民族、人生、命运,这方面我们还写不好,写不丰满。同时,写作的眼光要放大到宇宙,要追问人性的、精神的东西,或许一时完不成但也要心向往之。
6.下列对“厚云积岸,大水走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除散文和中短篇之外的长篇纸质作品每年有1500多部出版,网络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B.纸质作品不论能否长期存留且成为经典,但文学的观念和审美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C.善恶、美丑、庄谑、贫富混沌而伟大的年代,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
D.一个没有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文学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多。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具体解说文学的“天道”的一项是
A.文学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无论何时都要有自己牢固的根基。
B.文学应当以人为本,考虑的是解决人物质的、精神的困境。
C.文学当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弘扬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D.文学要反映冷漠中之温暖,恶狠中之柔软,毁灭中之希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破坏与建设并存、温柔与残忍俱在、同情与仇恨相混的年代。
B.文章指出“世界时由虚与实组成的”,言下之意是说现实的世界离开了文学就悲哀可怕。
C.文章说道米面、布料、衣服等的基本功能,旨在说明文学也一样有它自身的基本功能。
D.文章要求写作要从无限的时空着眼,要揭示人内在的东西,尽管完不成也要心向往之。
9.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善”的人性,鞭挞“丑”的人性,是文学的基本立场和原理,只有解决好了基本立场和原则的问题,才能保证文学的神圣。
B.文学观念可以有不同,创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如果离开了“天道”,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更谈不上写出杰出的作品。
C.当代作家存在困惑,往往受“小感情”、“小圈子”的束缚,因此只要冲破了“小感情”、“小圈子”的障碍,写作问题就迎刃而解。
D.对于现今作家来说,正因为国家、民族、人生、命运、伦理这些方面还写不好,所以需要不断地深入实际、关注社会、关怀人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究遍人情,相视而叹。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俱同舆而之市,游于卜筮中。天新雨,道少人,司马季主闲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二大夫再拜谒,司马季主观其状貌,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马季主复理前语,分别天地之终始,日月星辰之纪,差次仁义之际,列吉凶之符,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矍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在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悦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曰:“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比周宾王,以求尊誉,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而劫人者也。初试官时,倍力为巧作,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用,居上为右;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
B.猎缨正襟危坐
C.矫言鬼神以尽人财
D.事私利,枉主法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司马季主认为“贤”与“不肖”者之情形的一项是
A.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
B.比周宾王,以求尊誉,以受公奉
C.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D.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借司马季主之口讥讽尊官厚禄者,斥其谋求个人的利益,歪曲君主的法令,掠夺农民的财产,依仗官位逞威风,利用法律做工具,追逐私利,逆行横暴。
B.文章深刻地刻画了司马季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勾勒了世之贪位慕禄者卑污、可憎的嘴脸。贤者与不肖者相互映衬,一褒一贬,爱憎分明。
C.宋忠、贾谊认为司马季主所处的地位是低微的,职业是污浊的,司马季主连连发问,对宋忠、贾谊的看法以有力的反驳,使这两位大夫哑口无言,自讨没趣。
D.本文侧重写司马季主与宋忠、贾谊的对话,语言描写突出,文中反复推论,说理透彻,词锋犀利,极富个性。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四、(21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类有知者,即礼之,使弟子延之坐。
(2)夫卜者多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悦人志。
(3)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苏轼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这首诗同样是“诗中有画”,请具体分析这首诗的景物特点。(4分)
(2)“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中,诗人使用了一个“浮”字,一个“动”字,请分别说说这两个字的妙用。(4分)
15.填空、补充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对国家或朝代兴亡的原因有独到的见解。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同样是写长江的气势,杜甫在《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
(3)《纪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4)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夜色中回家的秘曲
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诗经》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吗?
那么,“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诗经》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诗经》所收的数量大得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为《论语》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诗经》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近原貌。
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诗经》的选择基数很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诗经》。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字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
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部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
每次吟诵《诗经》,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马返回山寨要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得开门。《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诗经》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诗经》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结束这个局面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
中华民族早期在地理环境上的进退和较量,说起来太冗长,我就简化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吧。两条大河,无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两条主动脉,但在很长的历史中,黄河文明的文章要多得多。
无论是那个以黄帝、炎帝为主角并衍生出夏、商、周人始祖的华夏集团,还是那个出现了太皞、少皞、蚩尤、后羿、伯益、皋陶等人的东夷集团,基本上都活动在黄河流域。由此断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点不错。
16.文章开头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3分)
17.第五段中说“‘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其中的“起点”和“目标”指什么?(4分)
18.作者在文中说到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诗经》”,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喜欢《诗经》的,作者为什么喜欢《诗经》?请简要分析。(5分)
19.文中第十二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为什么说“《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请作简要分析(6分)
六、(12分)
20.对“梦想”的追求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梦想”的追求。要求:1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2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示例:《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马丁·路德·金说: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
(1)《陈焕生上城》中的陈焕生说:我梦想有一天,
(2)《边城》中的翠翠说:我梦想有一天,
21.将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写在横线上,使句子前后连贯,衔接自然,(只填写序号)(3分)
武当山紫霄殿面阔五间,重檐九脊,绿瓦红墙,光彩夺目,其额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绘,藻井浮雕有二龙戏珠,形态生动,宛若真物,由于彩绘,也使得全殿显得光彩夺目,富丽堂皇。殿前的平台十分宽阔,雕栏重绕,雄伟壮观。殿内供有玉皇、真武、灵官诸神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细腻、逼真。殿后的父母殿,崇楼高举,秀雅俏丽,与紫宵殿相映成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
(1)绿瓦红墙
(5)重檐九脊
22.请你对下面的“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标识“图及其寓意作具体解说,(100字左右)(5分)
七、(60分)
23.请以“捧上我的一颗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
1.B
10.B
13.(1)好像是有知识的人,就以礼相待,叫弟子引他们就坐。(采分点:类、礼、延)
(2)卜者多喜欢用夸大怪诞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伪地抬高人们的禄命,来讨人们的高兴(取悦人心)(采分点:言夸、以、虚高、说)
(3)他们称誉别人,并不希望别人的回报,讨厌别人也并不顾别人的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己任。(采分点:誉、恶、便、务)
14.(1)首联两句,写出了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雄浑壮阔及其浩淼水势。颔联“江流天地外”句,写出了江水的流长邈远;“山色有中无”句,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两句,写出了汉水的波澜壮阔和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2)诗人采用飘逸流动的手法,极其巧妙地使用了“浮”、“动”两个动词。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磅礴之水势,使诗人笔下的景物全都动起来。(言之成理即可)
15.(1)弊在赂秦
(3)无韵之离骚
16.(1)在黄河流域奔忙的诸子百家,早已受到诗歌的影响;(2)诸子百家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心中常会回荡起《诗经》中的句子;(3)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就是生活中离不开诗歌,对诗歌情有独钟。(言之成理即可)
17.起点: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推进的时候,就已经“以诗为经”了。
目标: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之后,越来越渴望有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的生活,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18.(1)作者一是喜欢《诗经》中的“人间情味”,二是喜欢《诗经》中的人物鸟草、风露雨雪,三是喜欢《诗经》中的“汉语短句”。
(2)作者喜欢《诗经》,一是因为《诗经》中“人间情味”新鲜诱鼻,但却由来已久;二是因为《诗经》中的景象美丽而悦目,很自然地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三是《诗经》中的这些“汉语短句”干净利落,表达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忠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有一天放假相偕外出洗沐,边走边讨论讲习先王圣人的道理,并且广泛地研究当时的人情,因而相对慨叹。贾谊说:“我听说过,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廷做官,就必在医师、卜者的行列里,到目前为止,我已见过三公九卿,以及朝中士大夫,他们的情况,都可以说已经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那些卜算者的风采吧!”二是两人同车到市上,并游览到卜筮的馆子里。天刚下着雨,路上行人很少,司马季主正闲坐在里面,三四个弟子侍陪着他。他们正在讨论天地间的道理,日月运转的情形,推究阴阳吉凶的本原。两位大夫很礼貌地求见,司马季主看他胶的状貌,好像心里有数的样子。上前以礼相见,叫弟子引他们就座,坐定之后,司马季主再继续前面的话讲下去,分析天地的起源与终止,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还参入仁义之间的关系,陈述吉凶的符兆,说了好几千言,而且所说的无不条理顺畅。
宋忠、贾谊非常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修正衣襟,低头恭敬地端坐着,说:“我看了先生的容貌,听了先生的说话,私下观看当今之世,不曾见到啊!像您这样的高人,为什么要处在这低微的行业里,而做这种污诞的行径呢?”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大王的模样,好像是有道术的人,现在怎么会说出这样鄙陋的话呢?措辞怎么会这样粗野呢?到底你们认为的贤者是怎样的人?所认为高尚的人是谁呢?怎样拿地位、行位污诞来加在长者的头上呢?”
两大夫说:“尊贵的官爵和优厚的俸禄是世人所认为高尚的,只有贤才才能高居上位置,今天先生所居留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说话不能令人尽信,行为不能切合实际,取用能合情理,所以说是污诞。卜筮者是世俗所轻视的。世人都说:‘卜者多喜欢夸大怪诞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伪地抬高他人的禄命,来讨人们的高兴。擅谈灾祸,来使人们忧伤,假借鬼神,来诈尽人们的钱财,要求厚得出的拜谢,来求自饱。'这都是我们所认为可耻的行径。”
司马季主说:“二公暂且安座!二位见过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他就行走,不照就停止。问他日月的疵暇和吉凶,却不得顺理回答,由此看来,能知道分别贤人与不肖的人实在太少了。大凡贤者的行为,都是以率直的言辞来做正直的劝谏,三次劝谏不被接受就引退下来。他你誉别人,并不希望别人的回报,讨厌别人,并不顾别人的怨恨,只以便利国家大众为急务,所以做官如果不合他的意愿的就不出任,俸禄如果不能和他的劳力相称的也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然官居高位也不尊敬他;看到行为有污点的人,虽居尊位不愿屈居其下;因此对于做官,得到了并不认为可喜丢弃了也不觉得遗憾。如果不是他的罪过,虽然屡受羞辱,也不会觉得内心有愧怍。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令人觉得可耻的人。他们很自卑的寻求进身之阶,说些过分恭维的话,互相以权势相攀引,以利益相诱导,相与亲密地摈斥正人君子,为的是要求尊宠名誉,为的是要享受公家的俸禄,从事私人的利益,枉屈主上的法令,渔猎贫苦的农民;只知道利用官位作为威势,利用法令作为工具,追求私利而做出横逆残暴的行为,这和拿着白刃去抢劫有什么差别?当他们开始试用为官的时候,会加倍努力地从事技巧诈骗,巧饰虚假的功劳,捏造不实的结果来蒙骗主上,因此能居上位甚至升官。他们在试官的进修,不会让真正贤者陈述功劳,乍到虚假的会把他添油加醋变为实在,把没有的变成有,把少的变成多,为的是国讲求便利取得荣势和尊位;大吃大喝,犬马声色,无所不来,把亲人抛在一边不管,专做犯法害民的勾当,虚耗公家的财帛,这种人和手里拿着矛箭的强盗有可差别?只是攻击人家却不用弓刀罢了。期骗父母却未定罪,杀了国君未被讨伐的人,如何认为是高人贤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