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1)
高考是综合性考试,它不是简单重复地考查知识。高考是对一个人全方位能力的考核,因此仅仅记住学科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生高考成绩与掌握的语文知识并不完全成正比,高考成绩与平常成绩也有较差异。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某些同学语文知识丰富,阅读涉猎广泛,写作层次也比较高,但是在考试中语文成绩很一般。也有一些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错,但是在高考中成绩大打折扣。
每个人在学习和考试中,都存在很强的个性差异,尤其在高考中,这些差异会呈现出更多的、更鲜明的个性化解题失误。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个性化失误导致成绩不佳。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考试中善于分析自己,明确错误所在,争取通过高三一年的复习,切实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语文学习和考试中,常见的失误主要有以下九种情况:审题性失误、知识性失误、理解性失误、表达性失误、技巧性失误、思维性失误、操作性失误、书写性失误、临场性失误等。
一、审题性失误
高考各类题型中,都存在一个审题问题。审题性失误是所有失误现象中最普遍的,也是失分最严重的。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题目中给定的各种条件、要求、问题、限制及其各种关系,准确理解试题考查目的的思维过程。正确审题是准确解题的前提条件,如果身体出现偏差或者不完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所以说,学会审题,重视审题是非常重要的。
1.客观性试题审题失误
主要表现为审题不认真,遗漏信息,不能把握问题甚至错误地理解题意。客观题主要就是选择题,在语文试卷中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它由题干和选项(题肢)两部分组成,一般为四个选项。这类试题的审题重点是看清是正向选择(选出正确选项)还是逆向选择(选出不正确或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科技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中还存在题干信息指向与选项信息性质是否相符等问题。比如“全部是”、“不全是”“全不是”“直接体现”等限制要求,“体现***原因”、“反映***特点”等性质限制。
2.主观性试题审题失误
考试过程中,有些学生在“速度”的心理驱使下,忙于做题,在没有完全明白题干要求和题意重点,对题意缺乏透彻理解的情况下匆匆作答,结果答题出现偏差,导致失分。
主观性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形式,指示除了思维的方向。命题者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要求和考查方向。所以说,答好主观题,不仅仅表现在审视整个题目材料的内容,还表现在审准题干。读题是解题的核心,审题是提取信息的关键,揣摩命题者意图是技巧。因此这一类试题除了要注意题干的明示信息,还要认真揣摩试题的隐含信息。
掌握审题方法,先要读出题干的明示信息,还必须挖掘题干中或试题材料中的隐性信息,这样才能把握住答题的命脉,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比如,“仿写”、“续写”、“补写”,要求不同,写法有异;“句式一致”“句式基本一致”,要求轻重有别,评分细则不同。再如文学作品阅读,其考查角度一般分为四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写。通读试题题干,明确信息指向,据此找准试题角度,确定答题思路。
再如:读下面宋词,联系写作背景,回答以下问题。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被人耻笑。有轻薄少年画其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题其上。后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作品予以简析。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比较。
对于第一问,有些学生会忽视题干中的“联系写作背景”,有的会忽视“什么样”“人生态度”等信息,答题时随意联系,曲解拔高,这是不细心的问题。对于第二问,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夕阳红”意象的“象征意义”等关键词,错误地理解成写出诗歌的其他意象和意境,只是空泛地谈论诗歌意境,偏离了试题要求。
3.作文审题失误
因为审题问题导致偏离题意的问题,在高考写作中是最严重的失误问题,也是失分最多的问题。考场作文是规定了内容和范围的写作,审题能力是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尤其材料作文。可以说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一个作文试题往往包括题干、素材、题目、要求、文体、字数诸多因素,不管有多少因素,审题时必须全面而清楚地了解并把握,不能有任何一方面的遗漏。考生一般多关注作文材料,对此的分析往往花费较长时间,但是有些考生阅读材料过于随意,走马观花,不去勾画材料关键词,不去联系整篇材料,只是寻章摘句,造成不能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审题角度单一,审题范围狭窄等问题,甚至出现偏颇。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审读材料能力差,或多或少地遗漏信息,对命题的所有信息不能综合分析。作文材料中的信息,包括明示的、暗示的、相同的、相似的、相关的、相对的等等,不能准确全面审读,不能准确了解、感受和把握,或者拘泥于命题的字面义,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或者就事论事,不能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不能上升到理性层面。甚至随意扩大话题、题目或关键词的内涵。读不懂、读不准就下笔成文,结果可想而知。
审题要求中,必须注意文体限制问题,大多数省市高考试题并没有限制文体,有些省市有“除诗歌以外”的限制,有些省市干脆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这些不都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按照习惯思维来理解认识,审题时必须明确。习惯材料作文考查的考生要关注命题作文的要求特点,审题时要注意“以**为题”、“以**为题目”等提法。同时要注意作文要求的细微变化,比如,2009年全国卷Ⅰ作文要求是“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而2008年的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两者之间存在差别,显然“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意思比之“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更强调了审题、立意的准确性,因此作文时审题要强调一个“准”字,即抓住材料核心,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在作文立意上强调“明”,态度要坚定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东拉西扯。
说到底,作文审题就是要推敲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要明确该写成什么文体,适合写成什么文体,应该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应该确立怎样的中心,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素材,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应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具体来说,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理解题意。首先要读懂材料或话题,把握材料或话题的主旨,吃透材料或话题关键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突出关键义。如果是记叙性材料,就要看材料写的是什么对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何种感情倾向;如果是议论性材料,就要思考材料的观点是什么,思想倾向是怎样的。如果是寓言、诗歌、新闻类材料,就要通过文中的对话、抒情的对象、抒情或点睛之笔来分析把握其内涵。其次要审清话题、题目,关注比喻义,避免脱离话题范围或题目内涵,弄清命题人的写作意图。第三审细节,即审范围、审体裁、审关系、审人称、审字数等。
以“忽如一夜春风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和套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最具有弹性的词语在于“春风”,这个词语如果考生没有理解透,在行文时肯定会走弯路甚或走向命题者所指路径的反面。“春风”按《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201页解释:1、春天的风;2、比喻恩惠;3、比喻和悦的神色。
“春风”这个弹性词语的内涵在于其比喻义,可以比喻“温暖”、“热度”、“恩惠”等。所以,“忽如一夜春风来”,正确的理解是“春风”一种“暖意和“温暖”的到来,这些东西的到来像和风抚面,悄无声息。在行文过程中,只能出现春风的比喻义,因为在“春风”前面已有限定的词“如”,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