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请”字用法相同的是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③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⑥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
2.下面加点字,解释为动词“说话”或“说”的意思的一项是
①王笑而不言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③讽《诗》、《书》百家之言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⑤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⑥广故数言欲亡 ⑦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A.①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指女子的配偶
B.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指男女成婚的事
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形容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D.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睡觉:入睡后醒来
4.下列句申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言辞,文辞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方:才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非:除了,除……以外
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度:制度,法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辜负,对不起
D.孤与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发:发出,送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大概,表示揣测、估量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指父亲的父亲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发表文告
B.多谢后世人 多谢:大大地表示感谢
璧有暇,请指示王 指示:指,指点;示,给……看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无,不,不用;论,说
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具体:形容细节方面很明确
D.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卑,卑微,地位低下;鄙,鄙俗,见识浅陋
岂果知道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知道:知,懂得;道,道理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 乡:乡村。 B.如有营,予佐尔贾 贾:通“价”,钱。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下来。 D.“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离开。
7.下列的“望”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③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⑤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⑥敢因此为怨望 ⑦不意君之望臣深矣 ⑧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⑨埯褊心不能无少望 ⑩先达德隆望尊 11自幼有公辅之望
12王谢萧陈,南朝名门望族
A.①②12 B.⑤⑩11 C.⑥⑦⑨ D.③④⑧
8.为下列句子中“顾”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环顾国内,贼氛方炽 ③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⑧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C.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9.分别选出下列各组中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1)伐( )
①坎坎伐檀兮(砍伐)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进攻)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战争) ④一令每出,平伐其功(自夸、夸耀)
(2)疾( )
①君有疾在腠理(病) ②君疾贫富不均(憎恨、厌恶) ③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憎根)
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 ⑤问民之疾苦(痛苦) ⑥声非加疾也(大)
(3)举( )
①吾力足以举千钧(举起) ②略举所见十条(举出、提出) ③约以连兵大举(发动) ④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⑤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抬起) ⑥举孝廉不行(推举、推荐) ⑦戍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4)微( )
①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隐蔽、藏匿) ②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不显露的) ③童微伺其睡(躲、藏)
④微风鼓浪(细小、轻微) ⑤刍荛之微,先民询之(地位低下、卑贱) ⑥其文约,其辞微(含蓄、深奥)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
10.下列句子加点词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C.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D.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11.阅读下面三组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字,读后填空,每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母。
(甲)A.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适大病,不能行
(乙)A.秦伯说,与郑人盟 B.鲰生说我曰
C.及说备使抚表众 D.说尽心中无限事
在甲组中( )和( )中的“适”意义相同。
在乙组中( )和( )中的“说”意义相同。
12.下列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暮霭沈沈楚天阔; 张良出,要项伯
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植其杖而芸; 徐公来,孰视之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倔起阡陌之中;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3.下列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斟酌损益,尽进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B.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
C.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孰与君少长
D.怀怒末发,休祲降于天 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
14.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昼夜勤作息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D.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1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布、元表各顾妻子 若能以吴越之地与中国抗衡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
D.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臣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秋天漠漠向昏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及长,专长性理。 B.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C.笃志研究。 D.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18.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此物故非西产 ②何可胜道也哉 闻道白,以为莫己若也
A.两个“故”相同,两个“道”不同 B.两个“故”相同,两个“道”也相同
C.两个“故”不同,两个“道”相同 D.两个“故”不同,两个“道”也不同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师郯子、苌弘…… 此唯师心自用耳 B.孔夫子不耻下问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C.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而江浙之梅皆病 D.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是故狂夫之言
20.从下列各题中,选出加点词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句,把序号填入表中。
(1) ①子路从而后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③左右欲刃相如 ④夫山居而谷汲者 ⑤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 ⑥去今之墓而葬焉 ⑦禽兽之皮足衣也 ⑧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 ①箕踞以骂曰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③反接,布囊其口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人皆得以隶使之 ⑥备南走,肃径迎之 ⑦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⑧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3) ①大行不顾细谨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 ⑤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⑥盖其又深,则所至又加少矣 ⑦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①小学而大遗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卒不忍独善其身 ④瑜等率轻锐断其后 ⑤兵不血刃,遐迩来服 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⑦亦以明死生之大
(5)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②山多此物也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素善留候张良 ⑤府佐快其所为 ⑥复前行,欲穷其林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⑧欲居之以为利,高其值
(6) 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⑤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⑦会盟而谋弱秦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 ①孔子师郯子……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③且庸人尚羞之 ④而耻学于师 ⑤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⑥为能急人之困
(8)①帅欲斩陈,众将请之 ②君子死知己 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④六王毕,四海一
21.加点词与“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的“远”“丰”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④良药苦口利于病 ⑤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⑥不如因善遇之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⑧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②⑥⑦ B.①④⑤⑧ C.②③④⑧ D.②④⑥⑦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3.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5.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27.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8.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29.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0.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31.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2.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33.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34.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5.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36.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吾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37.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8.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参考答案
1.B( ①③④⑤请让(或允许)我,②请示,⑥领取。)
2.C(②话,③言语,⑤一句话,⑦字。)
3.D (A丈夫:指成年男子,B婚姻:指儿女亲家,C从容:指言辞举止得体)
4.B (A辞:托辞、借口,C度:限度,D发:派遣,盖:因为,由于,连词,表原因)
5.D (A祖父:祖,祖父;父,父亲。宣言:宣,发出;言,话语。指扬言。B多谢:多,多多地;谢,告诫,劝告。C具体:具,具备;体,形体)
6.B(A项“乡”通“向”;C项“生”通“性”;D项“离”:遭遇)
7.C(⑥⑦⑨怨恨,①远看,②临近,③指望,④盼望,⑤视野,⑧阴历的十五日,⑩11名望,12显赫,有名望。)
8.C。①⑧表转折,②③看,④⑤照顾,⑥探望、拜访,⑦难道。
9.⑴③ ⑵③ ⑶⑤ ⑷③ (1)组中③功劳。(2)组中③嫉妒。(3)组中⑤全部⑷组中③偷偷,悄悄。
10.A (A道歉,谢罪 B感谢 C告诉 D推辞)
11.甲选A、C,动词,去往;B女子出嫁;D适逢。 乙选B、C,劝说;A通“悦”D诉说。
12.D (A屈一缺,颁一斑,不一否 B信一伸,沈一沉,要一邀 C而一尔,芸一耘,孰一熟 D涂一途,倔一崛)
13.D (A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出”是衬字;损益:不是偏义复词,减损、增加。B饥穰:偏义复词,荒年,“穰”是衬字;审谛:不是偏义复词,仔细观察。C往来:是偏义复词,去,离开,“来”是衬字;少长:不是偏义复词,年少与年长。D休祲:不是偏义复词,休,好的征兆,侵,凶兆;崩殂:不是偏义复词,都是指帝王去世)
14.D (A异同:不同,“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劳作,“息”是衬字。B国家:义在“国”,“家”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死生:义在“死”,“生”是衬字;父兄:“父”是衬字。D中间:不是偏义复词,中间夹杂)
15.B (A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配偶中的女方。中国:古义是指中原之地,今义是指国家。C儿女:古义是指青年男女,今义是指儿子和女儿、子女;便宜:古义是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今义是指价格比较低。D发挥:古义是指衬托,显现,今义是指表现出内在的能力;感激:古是指感动奋发,今义是指受到别人帮助而怀有好感)
16.A(A项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为招待来客的主人。意思相近。B项古义为秋季的天空,今义为秋季。C项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D项古义为形体和容貌,今义为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17.D (流涕:流泪)
18.D (①前者为旧交,后者为本来。②前者为述说,讲述,后者为道理)
19.A (A师:意动,以……为师。B耻:前者释为“以……为耻”,意动;后者释为羞耻。C病:前者释为缺点、毛病;后者释为生病、病态。D是: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释为这,“是故”是因此,因为这的意思。)
20. (1)④(2)③(3)⑦⑷③⑸⑤⑹⑤(7)②(8)④(1)组中,④为名词作状语,其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2)组中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余是名词作状语。(3)组中⑦是使动用法(“使之鸣”),其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4)组中,③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组中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6)组中⑤是形容词的一般动用,其余是使动用法。(7)组中②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照),其余是意动用法(把……当作……)。(8)组中④是活用为动词,其余是所谓的为动用法,①即“为之请”,②即“为知己死”,③即“为之泣”。
21.B(“远罪丰家”中的“远”“丰”为使动用法。②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毒(苦)。③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⑥善:好,没有活用。⑦小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
22.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2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24.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
25.A 、D、 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26.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27.C、E、F(A将近。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
28.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29.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30.C、D(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被动)
31.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F词尾,……的样子)
32.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33.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34.A、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35.A、C(A被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36.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37.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38.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