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高考 >> 语文高考复习测试 >> 正文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走向预测及备考建议

一、2010年新课程“宁夏海南”高考形势分析
  细心的老师都会注意到,2009年新课程考纲中没有了“宁夏使用”“海南使用”的字样。这是否透露了一个信息:随着新课程高考省份的增加,宁夏海南因与山东广东是率先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四架马车”并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以“全国卷”的形式单独设题的历史将要结束,而与渐次进入新课程高考又不自主命题的省份一起真正使用全国统一的考试试题,2010年的高考复习也就完全没有了“宁夏海南卷”这样的“专门称谓”。

 2009年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三年,按照习惯思维,“三”是新课程高考“常模”创建试改的验收总结年(第一年创制,第二年完善,第三年稳定),2009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模式会与2008年试题基本相同: I、II两卷,阅读表达,阅读卷中分必考、选考题,全卷六个大题24个小题(或20小题,选考题的题号一致),基本走的是2007、2008年试卷的老路子,用的是“老模式”,不会有什么大变化,仍会保持试题的相对稳定性。但“三”之后的2010年“宁夏海南”(笔者斗胆预测,“宁夏海南”已融于其他不自主命题的省份之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宁夏海南”的字样将不会再出现)高考,试题结构虽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能也会有小调整),但考试内容肯定会有一定调整(不敢说有较大调整)。

统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主命题且一直发挥教育改革“领头羊”作用的上海市卷已坚持多年的阅读(80分)、写作(70分)两大板块,其命题思想对其他自主命题省市试卷乃至全国卷命制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教育发达省江苏省的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独树一帜,以160分卷(选考历史学科考生附加40分,使试卷分值达到200分)来维护语文的工具和基础地位(作文70分);教育大省福建虽在今年才进入新课程高考,但语文高考试题已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不仅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且在设题上彰显个性,试题结构很有特点。笔者以为,2010年“宁夏海南”试题即新课程全国卷,会多多少少地吸收和借鉴以上省市(不仅仅以上三省市)的成功经验,不论在考试内容还是试题结构形式上都会将新课程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凸显出来。再结合今年“两会”代表对传统文化教育淡化致使公民文化素质下降的担忧及“两会”后人们对取消文理分科,加强“国语”教育,加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强烈呼吁的新形势,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的“变脸”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
  二、命题走向预测
  大胆推测2010年新课程“宁夏海南”高考设题走向,可能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仅是推测):第一,客观判断题会再减少,主观作答题会再增多;第二,设题更多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古代传统文化(我这里不说古诗文,而是被两年前福建就在平时测试卷中专门设古代经典——《论语》和《孟子》阅读题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设判断和欣赏题的超前理念激发想象)考查的分值会进一步加大(2008年上海卷43分,江苏卷正卷古诗文阅读虽只34分,但附加题40分中考查传统文化的题又占15至20分,一道5分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文学常识),尤其古诗文默写可能再增分(2008年江苏卷古诗文默写为8分);第三,设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和感悟;第四,设题更注重考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引导;第五,设题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引导师生平时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不管明年高考是否出现这些变化,我们的备考不得不加进这方面的内容,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备考建议
  1.论述类文本着重点放在大文化即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艺术批评等类文章的阅读上,而且要指导学生明确观点,理解概念和文章内容,不仅能客观判断正误,还要会做主观分析评价。明年有出现主观表述题的可能,老师要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训练。
  2.2010年的文言文文本备考要走出单一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窠臼,采用多元文体阅读备考策略,即由这几年的单一人物传记向杂记、散文(记人记事写景说理)、序言(书序或赠序)、小品文、小说等多种文体过度,仍然把备考重点放在对文言词语、句式和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既要做到能字字落实、准确无误地翻译,又要能对文章内容准确把握,理解到位。要会对文中观点、写作意图、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写作特点进行主观分析、评价赏析。明年有可能会出一道主观分析评价题。同时,文化经典选文的备考力度也要加大。名句名篇背诵默写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有增加分值的可能性(前文已举例说明理由)。
  3.古诗词阅读要下大工夫突破内容理解上的难点,如果把诗词的内容理解了即把诗读懂了,不管是对内容还是表达技巧的赏析都就容易多了。对古诗词个性化欣赏的准确表达也是要反复训练的。古诗词阅读文本应在有选择地欣赏名家名篇的同时,把重力放在对“寻常百姓”无名诗人的有特色诗歌阅读训练上。
  4.选考题即文学类阅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的“五选二”的客观题有可能换成主观题。个性化欣赏尤其是对文本独特魅力的敏感和独特体味当是备考训练的重点,要紧抓不放。
  5.语言文字运用备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特别要抓综合能力的训练,2010年或许取消客观判断题而全设为主观表达题(这样设题会加大试题难度,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求提高)。
  6.作文备考
  纵观2008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呈现多元化、命题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作文命题这种形式上的“解放”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命题逐步走出了以话题作文为主流的模式。08年高考作文有2道话题作文(四川、山东),9道新材料作文,3道命题作文(天津、安徽、广东)、2道新材料下的命题作文(江苏、浙江),2道提示性命题作文(上海和重庆)。从这一命题导向看,以后高考作文将会命题、新材料、新材料下的命题作文形式三分天下。
  2008年的高考作文内容总体来看,较多地关注生活,注重对生活的思考;关注文化背景,文化积淀;关注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弘扬人文精神,讲求理性。由此,我们预测2010年高考作文从命题指导思想看,将会更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的生活,进一步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另外,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新课标”,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课标”特别强调“参与和体验”,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这种做法超出了以往为避免学生押中题目而刻意回避社会热点的常规命题思路。譬如08年全国卷一,材料介绍的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民族之痛——汶川大地震这一热点事件。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作文,四川考生大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刚刚过去的地震灾难。这两道作文题目都很好地体现了命题人的感情指向及人文关怀。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江西卷的“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海南宁夏卷的“为小鸟放生活动”等试题都涉及到关注自然环境这一问题。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考题引导考生直面当前现实,思考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立与自然和平共处、珍惜资源的观念,使之懂得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由此可见,“关注社会热点”仍将成为以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关注点之一。
  从命题原则看,内容将会高度开放,限制逐渐增加。针对近年来高考淡化文体的“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突出问题,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文体不限”逐渐淡化,“文体特征鲜明”要求得以强化。这说明高考作文“文体”将趋于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标准中对文体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
  从命题题型看,高考作文会稳中求变。话题作文将会淡化。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纵观近两年考题,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将会成为一种稳定的命题题型主流。08年高考作文除四川、山东仍然采用话题作文外,其余16道作文都不再出话题作文了。可见稳中求变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从命题立意看,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查,这应成为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根据新考纲的新要求,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中,我们必须把握命题特点,大量积累写作素材,训练各种文体,优化备考方略。特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1)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要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思辨的能力,拓展思想的疆域,升华人生的境界。要多体察人情世态,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通晓人情世故,笔下才会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先有感善的心灵,才会有感人的文笔。所以思想的熔铸,生活和情感的积淀,是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2)广采博览,强化素材积累。作文材料的匮乏、平庸,是不少作文失分的原因。所以,指导学生多读书报,强化素材积累,是高考作文备考的最基本措施。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生活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留心观察,感受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二是博览课外读物。从近几年高考看,高分作文绝大多数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较强的文学性。所以,丰富文化积淀,多读多思有哲理、有真情实感、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章,是写出高质量作文的最好方法。譬如浏览《美文》《读者》《中学生》《青年文摘》等中的时文经典,从中吸取营养,从而为写作奠基。三是从教材中引来作文活水。教材中也有好素材,关键在积累。语文教科书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宝库。因此,从语文教材中引来作文活水,对考生来说能收到事半功倍、可望又可即之效。譬如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字面意思是“春天来了,草自然就变青了”,其中隐含的应为主体“草”与客体“春天”的因果关系,“春天”与“”都被赋予了象征义与比喻义。只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素材,就会发现教材中“至爱至亲”学习主题里的文章,如《陈情表》《项脊轩志》《我与地坛》等均可当作素材来用。若从长辈爱如春意滚滚,晚辈出类拔萃角度立意,可写“躬亲抚养”祖母,“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才能“历职郎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可写因病致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多年的史铁生,他曾想到过自杀,是母爱帮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等等。
  (3)下苦功夫,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语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化,语言功底最能代表语文功底。同一件事,别人一写出来就那样催人泪下,而自己写出来可能非常平淡;同一个道理,别人阐述得那样深刻,有理有据,而自己写出来可能情理不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有无功力。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毫不夸张地说,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文章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言表达训练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使用规范语言,二是表达要准确生动,三是表达要简洁连贯得体。当然,还要注意训练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如记叙文语言要流畅自如、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叙事有传神的细节;议论文语言要准确鲜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散文语言要叙议结合,委婉含蓄,文采优美,有意境。对于这些,如果考生平时加强训练,夯实了基本功,高考时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
  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加大了语言评分力度,不仅仅是说明语文考试要反映出语文的特点,因为语文的功底最有力地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如果能在思想上、语言锤炼上下一番苦功夫,练一练内功,打磨出一种特色,体现出一种风格,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考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走向预测及备考建议,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10年东北三省四市(哈、长、沈、大…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河北省衡水市重点中学一轮复习模…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基本设题思路及解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赢在高考: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
    《花开不败》—— 激励无数高三学子的…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湖北省黄冈中学、华师附中等八校第二…
    高考复读成功者的十二种有效策略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
    高考模拟作文——“心灵不是闲置的土…
    徐州市高三年级2010年第二次摸底考试…
    高考作文素材——09年10月社会热点人…
    广东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出台
    2009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必须解决的二十五个问题…
    浙江省杭州二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六次…
    高考复习中要慎防七个误区
    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2)
    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
    高三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
    文言文翻译训练——2010年高考一轮复…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训练检测
    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1)
    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语文…
    高考材料作文“痛苦孕育灵魂和精神的…
    高考作文素材:钱学森是中国人的精神…
    高考作文素材:李开复成功箴言录
    高考作文素材:手拉手搭起挽救生命的…
    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怀旧散文的阅…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10年高考古诗文背诵默写专题训练
    “会挽雕弓如满月”——状元的高考体…
    高考改革全面展开 12省市出台新方案
    成都七中综合检测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负重”写作提示及…
    文言文阅读(一)
    山东聊城一中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江苏省宿迁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学情…
    高考现代文阅读篇章结构类试题答题思…
    高考作文“雷区”面面观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怀旧散文的阅…
    高三新生和家长要摒弃的三种情绪
    郑州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
    高考作文素材—2010年全国《道德的力…
    高考命题作文《在路上》写作导引及范…
    河北省唐山市2010年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山东省新泰市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
    新泰市高三入学考试
    技巧+策略+心理——高考一轮复习收获…
    河南省豫南九校九月第一次联考
    吉林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新生首先要明确的高考目标、思路…
    高考语文复习必须解决的二十五个问题…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
    高三复习良性循环学习法
    高三学生复习阶段“高效政策”三十条
    高三年级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复习的…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考模拟试题
    2010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名篇名句、文学常识
    端正态度、培养习惯是高考语文一轮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2010年高考…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 2010年高考…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2010年一轮复习…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训练—— 2010年一轮…
    常见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高三新生要制定合理的学习、复习计划
    2010年全国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全国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高考模拟考试命题作文“等待”写作导…
    名篇名句、文学常识参考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
    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江西卷)语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
    2010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陕西师大附中、西安中学等四校第二次…
    湖北武汉华中师大附中2010年5月高考模…
    湖北省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5月模拟…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类试题新题型解析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修辞技巧鉴…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押题卷(全国卷·…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2010年5月份模拟考…
    常见的修辞手法
    2010年5月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
    黄冈市2010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
    山东省青岛市2010年高三模拟练习
    湖南省长沙一中、师大附中等六校高三…
    2010年4月济南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襄樊、黄冈、宜昌、孝感、荆州…
    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
    2010年全国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湖南省十二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合考试
    唐山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
    高考自然科技类文本阅读的特点和解读…
    唐山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淄博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2010年沈阳市高中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度综合练…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年5月高三年级仿真…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
    云南省昆明市年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重庆市2010年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
    2010年四月江西八校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年高考仿真试题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
    2010年青岛市高三教学统一质量检测  …
    2010年高考一轮复习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4月高三语文抽样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