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高考 >> 语文高考复习测试 >> 正文

 

2010年全国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2)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参考答案】香山居士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参考答案】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线句。 (4分)

【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沈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            ⑵宽备言其状(       )

【参考答案】⑴漫应曰(随便)       ⑵宽备言其状(详细)(各1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参考答案】B

【考点】通假字

【解析】A.通“殁”,去世。B. 完毕,终了。C. 同“避”,躲,设法躲开。D. 通“辨”,分别,辨别。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入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参考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解析】A.①因为  ②用   B.①就          ②表方式

C.①  ②表判断是 D.①代指“他的” ②代指那些。

⒛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参考答案】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翻译: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翻译: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考点】对文言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析】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应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     )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参考答案】⑴取未放之蕊干之(使……干燥)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参考答案】B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作为客观题,让考生来选择,考生大可以用代入法去判断。

25.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就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参考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要求高度概括,实际上就是两方面:药用、食用。

27.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

【考点】结合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解析】以划线句子为例,进行分析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二  写作  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材料】郑燮(公元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扬州兴化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生性豪放,落拓不羁。中年(乾隆元年)举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颇有政绩,极受人民爱戴。乾隆十八年,潍县大旱,郑燮为救济灾民,请赈忤上罢官。晚年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他在仕途上虽不得意,但在诗、书、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有《板集》传世,《清史稿》卷五四有传。

在中国书画的历史上,再难找到郑板桥这样在民间具有历久不衰的轰动效应的。文人墨客也好,普通百姓也罢,一说起书法绘,怪石兰竹,或是提起清正爱民的好官,人们都会自然地想起郑板桥、说到板桥郑燮这个名字。他的“六分半书”的书法、刚劲潇洒的“瘦竹、“难得糊涂”的名言,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确,“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包含着既简单又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千世界。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郑板可称得既有幽默个性、又有嶙峋傲骨的名士。

郑板桥的书法被人们称作“板桥体”,因为大众对其人品的热爱,所以数百年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操有何种口音的人皆争相传诵,有人说板桥体是六分半书,还有人说他是七分半书。其实怎样称谓并不重要,我们欣赏郑板桥书法,首先要分析板书法产生的时代条件和文化环境。了解了客观条件之后再来了解主观条件。

乾隆时代是满清王朝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乾隆在大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知识份子的同时,继续推行博学鸿词的选贤制度,以收拢汉族知识份子为其王权服务。他借编辑《四库全书》和翻刻《三希堂法帖》弘扬儒家地位、以达到规范知识份子审美观的目的。为了适应八股取士的需要,他大力提倡以“乌黑、整洁”为审美标准的“馆阁体”。康熙雍正以来重视帖学而轻视碑学,致使王室成员把赵孟頫、董其昌奉若神明。乾隆本人写得一手绵软的毛笔字,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

郑板所生活的清代中叶,扬州一带是商业十分繁荣的地区,乾隆六次南巡,许多城镇大兴土木,也助长了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十里长街市井连”的扬州就是这时发展起来的。富有经济实力的市民渴望在文化层次上的提高,“他们的追求和模仿往往流于表面化,同时也不知不觉从自己的审美趣味出发,对贵族化的传统文化加以抵制和改造。郑燮的书风正好与市民意识对典雅的嘲弄暗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邱振中语)。

当时购买郑板桥书画者络绎不绝。“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片纸、只字书,皆惜藏庋”(《郑板桥全集。自叙》)。郑板桥卖书卖画的趣闻轶事在民间流传颇多,如因嗜狗肉美味而误中盐商之计被骗去字画、只肯付银二千两的一半而得板桥半副对联等故事,都足以说明板桥的书画作品不只是无偿地供权贵们欣赏的艺术品。他在去世前六年写的《润格》帖(一称《谢客告示》)即最有力的佐证:“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实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工和尚属公谢客。板桥郑燮”(《板集》)

郑板桥的储事态度决定了他以嘲世主义的态度进行创作。那种传统的文人气质和清高的作风在郑板桥身上早已明显退去。艺术家要面对现实,就要研究各个层次人们的审美心态,以自己的审美和作品去适应社会。“扬州八怪”都是在政治上不得意而转入艺术界的知音,其艺术追求很快与扬州及沿海地区商人的审美心态一拍即和。就是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为郑板提供了一个展示其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他以独具自家面目的怪书出现在当时的书坛上,大张旗鼓地向所谓正统书风宣战,有力地冲击了风行于世的“馆阁体”。

“板桥体”书法艺术是郑板桥审美心态的浓缩和总结,是他文化性格的提炼与映照。他的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种技法相互渗透。他不仅把书法中的各种书体融入其中,而且还把绘画中的技法也融入其书法中。中国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依附关系,是世界上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离开传统就丧失了书法艺术的生命。郑板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极为全面和深入。其行书和小楷具有钟繇、王羲之遗韵;他的题之作又往往把各种书体的笔意融为一体,极具天机畅然之意蕴。无论他的《怀素自叙节选》七行临摹书作,还是《临岣嵝碑轴》,已经不是简单地临写,而是进行一种取象去形的创造。这两件作品都是以篆写隶,用笔沉着痛快,随意率真,意趣丰足。不过,郑板用功最多的是苏东坡、黄山谷、怀素等人和《瘗鹤铭》。

郑板桥说他自己“既无涪翁之劲跋,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所谓“真隶相参之法”,就是把分隶的笔法笔意乃至结构参入行楷之中,同时又以行笔势为之。这就是他特有的“板体”、“六分半书”。

书法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发展中,其惰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楷书成熟以后,再也难以出现王羲之、欧阳询那样对书体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书法大师。书法家的成功从对书体的改革转入了表现艺术个性的塑造。许多功力深厚者也未能逾越惰性所形成的障碍。郑板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既能继承传统,又能融会各体各法而出自家面貌,鲜明地塑造出了他本人的艺术个性。他以绘的技法用于书法,不仅在当时是惊人之举,就是几千年来也还没有象他这样的自我创造。

郑板桥的《论书诗轴》是“板桥体”的典型代表。放眼望去,如乱石铺街,似满天星斗,墨象斑驳,跌宕奇诡,一派冷峭骏跋、嬉笑怒骂而又自然天成的浪漫意趣。“平生爱学高司寇”,开篇的几个字就已将自家风范显露出来。“平生”似很平常,“爱”字的造型十分突出,寓真、行、篆、隶各体笔法于其中,厚重且突兀的“点”在这里十分醒目,“学高”二字明显取斜势,但细察之其重心还并不歪斜,“寇”字最后的钩笔虽怪模怪样,但十分有力,并在第一行的构成中产生了曲线的跌宕。至“且园先生”这里又产生了更为明显的跌宕,在笔力轻提之后,“书法”二字又以浓墨重笔构成了另一种变化,且与前面的“爱”字形成呼应之妙。第一行里有两次出现“且园”二字,他们的造型有很大不同,就连笔力轻重也有所变化。第一个“园”字是行楷,而第二个“园”字则是变了行的书。“坡公”二字在第二行中有两处,且有三个“坡”字,在它们的大小、形态以及笔法上各不相同。第一个“坡”字的末笔是用分书笔法,第二个用的是楷书笔法,而第三个则又采用点法,藏而不出。“坡书肥厚”的“肥”字,其左笔浑厚、波而不挑,与第一个“坡”字的撇笔虽有肥瘦之别,但有呼应之妙。“山谷书飘飘有奇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第三行至第四行),这里的“有奇侧之势”几个字变化剧烈,在造型上有的又瘦又高(“有”字)、有的又矮又壮(“云”字)、有的如挥舞醉拳(“奇侧”)、有的如亭亭美女(“玉条”)、举步婀娜。种种变化,都为整体构图设下了此伏彼起的情趣伏笔,仿佛这些具有神采的点都是富有生命的,比起板笔下的兰竹也毫不逊色。第五行的造型更为奇特,“人”字的左笔俨然竹枝竹条,挺拔劲健;而其右半边的捺划不正是被风吹动的竹叶吗!而这里(四行首“瘦”的左撇、五行末“妙”的末笔、六行的“之”、七行的“赵”末笔)的用笔和造型不正是兰草么!“东坡所谓超妙入神”这几个字可谓真的是超妙入神了。在大小变化、跌宕奇侧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如天上飞来的书(“入”字),他是多么潇洒!有如凌空的闪电从天而下,有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郑板桥的捺、“走之”、横划都充满波折震动,在极为丰富的变化中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板体”中各种不同的造型、笔意和体式、在万千变化的交错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呼应,细细把玩,意味无穷。

《郑燮论书诗》中所营造的是一种独抒己见的学术气氛,在万千变化中有严谨的分析、理智的思考、形象的描述、中肯的评价、自信的判断和表达。然而,他能严谨中多含活泼的趣味、理智中颇有浪漫的飘逸、变化中不失文人的风雅,怪而不荒诞、奇而不离宗、擒能不拘谨、放可有妙逸,实在难能可贵。正象他的绘画一样,他胸中的大千世界通过这飘逸多变的笔墨线条充分地得以宣泄。不过,绘画毕竟是以具象的形象进行塑造,而书法比之绘,其塑造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的不同心境、不同内容的书作,展现给欣赏者的印象是会有所区别的。但无论怎样变化,他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他的艺术风格象他人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 分)基准分67 分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57 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 分)基准分45 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 分)基准分29 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加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⑴脱离材料。   ⑵文理不通。  ⑶全文不足400 字。

说明:

⑴未写题目扣2 分。

⑵错别字1 个扣1 分,至多扣3 分。

⑶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⑷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酣清加1-2 分。

【考点】

作文题目要仔细思考的,尤其感觉最后一句话,想了一分钟 其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 独一无二,不可无一=双重否定=独一   不可有二=无二,所以说 主题还是创新 结合政治中提到的扬弃的概念,取百家之长,成一派风格。

所以作文说难不难 说容易也不容易要创新,更要有创新的基础,没有临摹众家,没有竹技巧,何来板体。要给空谈创新的人以警示。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太难了,难就难在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更没有创新的经历。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并不难,其中心意思:做任何事情,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创新。

【高三老师的观点】我是一名教师,对于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的看法,作为材料作文很有文化含量,内容也有思辨性,但是今年的题目不利于大多数考生水平的发挥,如果批阅不放宽要求,估计很多学生立意会偏。现有些特级教师在媒体上发表的观点都认同,可有些学生立意为“整体与个体”我希望今年批阅试卷时,能否人性化些,放宽要求些,把此立意视为不偏题。往年上海卷的作文题要人性化得多,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这几个题目看起来是命题作文,实际上是半话题作文,学生写作时放得开,而且能够避免因漏写作文题而扣分。我觉得上海市今年的材料作文题较往年转急了,太突然了。唉,考生真可怜,这样要误了一些优秀学生,十二年的书毁于一旦,语文教师也很可怜!上海市的教学管理节奏太快,真的不知以后怎么当语文教师。

【优秀习作】

贵在独创

我从小喜欢集邮。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从刘超的“帽子”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会拉小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他从小在浙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一新耳目,别具风格。何占豪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在众多的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考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2010年全国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2),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10年东北三省四市(哈、长、沈、大…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河北省衡水市重点中学一轮复习模…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基本设题思路及解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赢在高考: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
    《花开不败》—— 激励无数高三学子的…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湖北省黄冈中学、华师附中等八校第二…
    高考复读成功者的十二种有效策略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
    高考模拟作文——“心灵不是闲置的土…
    徐州市高三年级2010年第二次摸底考试…
    高考作文素材——09年10月社会热点人…
    广东省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出台
    2009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必须解决的二十五个问题…
    郑州市2010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
    高考复习中要慎防七个误区
    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2)
    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
    端正态度、培养习惯是高考语文一轮复…
    文言文翻译训练——2010年高考一轮复…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训练检测
    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失误与复习指要(1)
    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语文…
    高考材料作文“痛苦孕育灵魂和精神的…
    高考作文素材:钱学森是中国人的精神…
    2010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走向预测及…
    高考作文素材:手拉手搭起挽救生命的…
    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怀旧散文的阅…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10年高考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训…
    2010年高考古诗文背诵默写专题训练
    “会挽雕弓如满月”——状元的高考体…
    高考改革全面展开 12省市出台新方案
    成都七中综合检测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负重”写作提示及…
    文言文阅读(一)
    高考作文素材:李开复成功箴言录
    山东聊城一中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江苏省宿迁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学情…
    高考现代文阅读篇章结构类试题答题思…
    高考作文“雷区”面面观
    高三新生和家长要摒弃的三种情绪
    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怀旧散文的阅…
    河南省豫南九校九月第一次联考
    浙江省杭州二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六次…
    高考命题作文《在路上》写作导引及范…
    河北省唐山市2010年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山东省新泰市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
    新泰市高三入学考试
    技巧+策略+心理——高考一轮复习收获…
    吉林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2010年高考一轮复习
    高考语文复习必须解决的二十五个问题…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
    高三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
    高三复习良性循环学习法
    高三学生复习阶段“高效政策”三十条
    高三年级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复习的…
    2010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名篇名句、文学常识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素材—2010年全国《道德的力…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模拟考试命题作文“等待”写作导…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2010年高考…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 2010年高考…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2010年一轮复习…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训练—— 2010年一轮…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考模拟试题
    2010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名篇名句、文学常识
    2010年全国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高三新生首先要明确的高考目标、思路…
    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
    常见的修辞手法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江西卷)语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
    2010年全国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陕西师大附中、西安中学等四校第二次…
    湖北武汉华中师大附中2010年5月高考模…
    湖北省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5月模拟…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类试题新题型解析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修辞技巧鉴…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押题卷(全国卷·…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2010年5月份模拟考…
    常见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2010年5月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
    黄冈市2010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
    山东省青岛市2010年高三模拟练习
    湖南省长沙一中、师大附中等六校高三…
    2010年4月济南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襄樊、黄冈、宜昌、孝感、荆州…
    2010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
    2010年全国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解…
    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湖南省十二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合考试
    唐山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
    高考自然科技类文本阅读的特点和解读…
    唐山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淄博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2010年沈阳市高中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度综合练…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年5月高三年级仿真…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
    云南省昆明市年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重庆市2010年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
    2010年四月江西八校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年高考仿真试题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
    2010年青岛市高三教学统一质量检测  …
    高三新生要制定合理的学习、复习计划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4月高三语文抽样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