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王
|
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品味]“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从整体上描画了一个将死的人的形象,由于直僵僵而显得又高又瘦“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描写老王的外貌,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老王的形象,可见老王病得很重。 “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滞笨地转过身子”,“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描写了老王的动作,说明老王行动已不听使唤了。 文段对老王的语言描写很少,仅有三处,而且每处都十分短。说明老王已没有精力说话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将死之人,在离世的前一天还来到“我”家送来香油和鸡蛋表示感谢。说明“我一家”对老王的关照,他至死不能忘记,他是在离世前表达他对“我一家”的感激啊!这是人格的光辉。 “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攥”字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的激动心情。他为什么激动?因他本是来还人情的。“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嚼口茶水”,写出了作者的内疚,表明作者对老王十分同情。 [体会]本段具体地记叙了老王临死前的一天到“我家”来感谢“我”的事情,足见老王心地善良。 文段也让读者为这人间真情所感动。越是在艰难时候的这种表现越让人觉着珍贵。虽然老王处于社会的底层,但是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应该报答对自己好的人。而当时又有多少人却在盲目地害人,甚至是自己的恩人。 5、我回家看着还没有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品味]作者听到老王的死讯,想着老王最后的心意,以及自己对他的谢意。她不能肯定这种心意在当时是否已经相通,是否会有误解。她也想到钱——最后一次她硬付给老王的钱,她惟恐这会侮辱了老王,哪怕是一点点,虽然事实并不是这样。经过“文化大革命”,她存活下来,而老王死去了,这就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作”的根本原因吧? [体会]作者之所以感到“愧作”,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弱者和不幸的人。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在《品质》中,作者写格斯拉:“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在《老王》中,作者写老王:“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样的描写会不会损害人物形象?和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有怎样的关系? 这些描写形神兼备,主要是为表现人物的品格精神作铺垫。写格斯拉,由鞋匠职业兼及皮革,用皮革喻示老实、执着的性格,而下文“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种精神状态,是作者要读者注意的。老王心地善良忠厚,在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关心作者夫妇,作者杨绛对老王的状况所作的描述真实可感,虽然用了可怕的语言描写他的形象,但是一个劳动者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关注他人,这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 3、苏州五义士是所谓“匹夫”,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从世俗的观念看,都属于“底层”人物,说说几位作者对这些人物倾注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老王》一文结尾写“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格斯拉和老王是不是“不幸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张溥带着崇敬的心情写这篇碑记,赞扬五人的死义精神,高度肯定他们的嫉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品格;高尔斯华绥在写鞋匠格斯拉时,对他的技艺表现出强烈的赞叹,对他的敬业和诚实充满了敬重之心;杨绛通过自己“文革”前及“运动”中和老王的接触,写老王的朴实和辛劳,写他一如既往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表现出对老王人格的尊重。 “幸”与“不幸”是对照的。作者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去看,会认为格斯拉和老王是“不幸者”。格斯拉有着最好的制靴手艺却饿死,他已经注意到社会的堕落,他是不幸的;然而他恪守了自己的做人准则,因而谈不上“不幸”。从所介绍的老王的生存质量看,他的命运其实是很不幸的,但是老王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不幸,就在那样的状况下,他还能关照别人,保持本色,这是非常难得的。 4、鞋匠格斯拉和车夫老王因其生活在特定时代而越发体现出人格的光彩。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文革”期间,车夫老王的“社会地位”是在上升的,他即一如既往地对作者夫妇予以照顾,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然坚守做人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作者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五、写作特点: ⑴ 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有详有略地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选取老王艰辛的职业、不幸的眼疾、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病人、送鸡蛋、送香油等日常小事,折射出老王朴质善良忠实的可贵品质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但作者又不是平均使用笔墨。文章把重点放在老王生命最后而我家又最为艰难的时候,详写了他为“我”家送病人,送鸡蛋、香油的事,典型深刻地使人物“立”了起来。 ⑵ 寓泣血铭心之至情于平淡质朴的叙述 写人总离不开写事,而事件发生在一定时代,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杨绛写人常通过一些小事的平静似水的叙说,描摹出一个人的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一个时代的影子。在这方面,虽然此篇(即《老王》)所记之人最为平常,但成就也格外突出。 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叙述中。普通的人就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叙述。作者以一种平和、平静的态度款款道来,无论记叙事件,还是藏否人物,都是淡淡的、悠悠的,言浅而意深情浓,浑然天成,功力深厚。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凝练、朴素,又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说到凝练,仅举一例即可理解。比如开头两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第一句话既表明“我”和老王的关系,又表明我们俩是熟人,从后边看还有照顾老王生意的意思;第二句话表明关系融洽——简练不?朴素可是贯串在全文之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例如:“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出自己见到老王病成这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再如:“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艰难、身体直的病体形态。 ⑶ 巧妙的构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教案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老王,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长江三峡 |
下一篇文章: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