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境界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师: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学习的学习成果。谁来说说,境界分为哪几种?如何区分?
生1:境界分为四种,以“觉解”来区分,就是以他对所做事情意义的理解来区分。不能理解做事的意义就是“自然境界”,为自己做事就是“功利境界”;为社会利益做事就是“道德境界”;为天地宇宙做事,就是“天地境界”。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进入文本。谁给我们演绎这篇美文。
生2:(生读文章)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先把文章中琦君关于眼泪的材料找出来,然后,至少用一种方法给它们分类。
生3:马区夫人:“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谢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生4:白居易:“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鬟霜,知君销不得。”杜甫:“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生5:海峡两岸的亲人多年分散后团聚,骨肉团聚流下的泪珠;孩子的冥顽不灵,让母亲流下辛酸的眼泪;还有,就是人生在面临艰难困苦中挫折奋进的眼泪;再有就是画中流泪观音慈悲的眼泪。最后是描写信徒为基督流下的感恩泪。
生6:丢了一个,因为外子是人造眼球,所以欲思流泪而不得。
师:基本上都找出来了,要不要把后面的眼泪,也概括一下。
生7:可以概括为思乡泪、亲子泪、慈悲泪、感恩泪。
生8:还有就是奋斗泪、
师:现在,我们共同给这些材料归归类,看看作者构思的匠心?
生9:我发现前面的都是书本上的泪,后面写的是生活中的泪。
师:把“前面”和“后面”具体一下。
生9: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比喻,白居易和杜甫的诗歌,都是书本上的眼泪;而后面的眼泪却大多数是生活中的眼泪。外子虽然无泪可流,但是对眼泪的深刻体验,却丝毫没有减少,甚至还更加强烈,也应该属于有真切体验的“眼泪”。只不过流在心里。
师:有泪也好,无泪也罢,一句话,要真正尝透人生之哀痛忧患,必须要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分得不错,特别是外子的解释,很有创意。还可以怎么来划分?
生10:我这样分,前面三种是文学作品中的眼泪,而后面的是现实生活的眼泪。
师:两者差不多,不过“文学作品中”的概括,似乎更加准确一些,还有吗?
生11:我觉得按照作者对眼泪的理解来分最好,前面的是“不知愁”的眼泪,后面是“知愁”的眼泪。
师:这里的“愁”,你怎么理解?
生11:我认为就是对“忧患”的觉解。原本不知“愁”,后来知“愁”,就是在饱经忧患之后,作者体验和理解了眼泪,人生的领悟和境界也随之升华。这样就与马区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照应起来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