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期间便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随词坛巨擘夏承焘研读古籍,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任职,退休后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晚年移居美国,2006年去世。
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使琦君形成称自己特有的风格,朴实厚质中透出淡淡的情味,平易近人里流露着洞识与哲思。郑明娳在《谈琦君的散文》中写道:“潘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事、写人、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蕴含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板书:秀外慧中)
三、整体把握
教师与两名女生分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读,并标注段序,找出文中分别写了哪几种眼泪。
明确:
书中泪 分离泪 亲子泪 奋斗泪 慈悲泪 感恩泪
四、具体研习,小组讨论
A、本文的一个写作亮点在于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巧妙地引用了古诗文或精彩话语。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那么这几处引文的含义各是什么?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引导明确:
前3段中作者引用了青少年时期喜爱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诗句。一方面,从感性角度出发说明自己当时年龄小、阅历浅,只能在语言、写作技巧上有所领悟和学习,用她的原话说是“只是喜爱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并未体会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另一方面,所引四处恰恰体现了同一人生哲理,即一个人应有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几个引文之间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对泪水由浅入深的理解。随着岁月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便懂得: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理解泪水蕴含的深刻含义。
(1)马区夫人:“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2)谢冰心:“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一个人应有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诚越好。
(3)白居易:“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
(4)杜甫:“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关系:递进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