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的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对于亲情欲诉不能的眼泪。
C、 探究:
第十段中作者巧妙联系泪珠与珍珠,已经回应了文题,可文末又写到了画家的名画,信徒之泪,是否多余呢?为什么?
引导明确:
文章似乎于此就应结束,因为已经引出了珍珠并将泪珠与珍珠的关系阐明了,但作者并未搁笔,而是将人生的感悟,对泪珠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境界,这也是本文“秀外慧中”特点的体现,使文章内外美兼具。
(板书:感性 理性)
这一理性境界便是文中所引观音为芸芸众生所留的“慈悲泪”和基督信徒为耶稣而流下的“感恩泪”。
由于眼泪并非为一己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并且没有白流,得到众生“感恩泪”的回报,所以这一眼泪就犹如珍珠一样珍贵,这也是泪珠与珍珠的深层联系。因此,作者感悟到了人生的崇高境界——即文章首段所引“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
(1) 一尊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因慈悲而一直留着眼泪。
这是慈悲的泪、高尚的泪,“眼泪不为一已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
(2)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的涕泪交流。
这是深怀感恩之心的最最纯洁真挚的泪,是泪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五、课堂练习
1、朗读:请同学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有感情的朗读给同桌听,最好能将其感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