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自己试译课文。对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3.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整理复习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1)文言词汇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
4、一义多词
5、“然”字的用法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成语
二、整体感知文意
1、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2、分析本文的线索
3、探究与思考,体会文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
①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②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③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④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⑤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什么特点?
⑥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⑦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⑧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⑨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⑩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三、深入研讨课文
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