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赵华]讲授李白《将进酒》,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李白豪放不羁的独特个性和大胆夸张的浪漫风格。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思路,讲诗歌,无非是先解题,后由作者的基本情况,到作品创作的背景,再到作品的层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逐一进行介绍,一堂课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用了许多年,甚至被视为诗歌教学的经典范例,但上面老师滔滔不绝,下面学生却昏昏欲睡,尽管老师非常辛苦,效果却不甚理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话教学已成为时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形式。而对话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诗本来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诗能养人”,诗歌能够涵养情操,滋养人性。诗歌作品鉴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诗歌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也就是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体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如果收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的诗歌教学至少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不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呢?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考、判断、理解、联想,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或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形态(创作诗歌、写鉴赏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品)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发挥参与、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让他们的思维互相启发,思想火花互相撞击,方法智慧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同老师一道完成课堂教学,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样的考虑,讲授这首作品拟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 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关键是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从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授课思路: 一.从鉴赏的需要出发,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是“‘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这堂课选取“酒”作为切入点,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旁及作者的其他与“酒”相关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开启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和微观体认。设计问题“同样是写‘酒’,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旨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方法要注意“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二.整体感知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引导学生注意一个人早年树立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影响,继而提问“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使学生整体把握作品: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看出作品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从“钟鼓馔玉不足贵”看出作品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从“古来圣贤皆寂寞”看出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从“惟有饮者留其名”看出作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进而理解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微观体会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从诗的题目来看,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指导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在点拨学生“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却宕开一笔,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之后,设计问题“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手法,联系其他古体诗,设计问题“两次用‘君不见’,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作品的行文特点和表达作用。 问学生“作者明明政治不得意,为什么还要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认识深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自信的态度。 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到酒里去寻找慰藉呢?”认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问学生“一方面诗人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满怀自信,另一方面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蔑视功名富贵,这不矛盾吗?”认识诗人复杂的世界观。 问学生“‘古来圣贤皆寂寞’,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但为什么偏偏举出曹植的例子呢?”加深对诗人自身经历特别是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经历的认识。 四.在上述对话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点拨学生“李白的诗中常出现大鹏、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意象,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让学生“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象雄伟壮阔、风格大胆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课前我让大家结合课文注释预习这首诗,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来学习,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已经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和理解,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放声朗读一遍。 (学生放声朗读) 师:“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师:写与朋友开怀畅饮。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写借酒销愁。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写诗人无心宴饮,惆怅愤懑。大家看到,同样是写“酒”,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跟诗人自己的身世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师:对,这就启发我们学习诗歌,首先就要注意“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情况。 生: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从作品本身看当时诗人正跟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的家里做客。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752年这个时间,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唐玄宗耽于女色,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官场黑暗,社会腐败。曾被玄宗征召入京供奉翰林后又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对这些有着切身的认识。大家考虑一下,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 生:那是因为李白有着自己独立的政治抱负。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李白早年就立志“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而且这种理想一生未变,离开长安后也一直忧虑时局,“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安史之乱时还自许“但用东山谢安石”,自信能“为君谈笑净胡沙”,甚至到了晚年还想参加李光弼领导的平叛战争。 师: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大家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不要忘记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在请大家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否定当权者和豪门贵族,“钟鼓馔玉不足贵”。 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古来圣贤皆寂寞”。 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惟有饮者留其名”。 师:对,说的都不错。但是学习诗歌,我们应该做到整体把握。这首诗要是从整体来把握,大家能看出什么呢? 生:我感觉在这首诗里,作者抒发的感情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立体的、复杂的,因为它写出了诗人感情变化的过程。 师:是这样。鉴赏诗歌需要这样的宏观把握,但也需要更深一层的微观推敲,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来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从诗的题目来看,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许多同学有自己的理解,也有一些同学表明自己也有这样的疑问,继续点拨。) 师: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却宕开一笔,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生:是“悲”。 师:对,那么,诗人在“悲”什么呢? 生:悲人生短促,悲自己功业未成。 师:不错,还要注意这里先写黄河,后写人生,是一种反衬手法,是用黄河的伟大和永恒反衬人生个体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这种用法以前也出现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这里两次用“君不见”,作用是什么? 师:这种用法古体诗较常用,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常见,大家可以举些例子吗? 生: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复习教学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李白《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教学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