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英会蒋干中计
|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复习教学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下一篇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