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栋作点评:
八位老师非常优秀,是各实验区课改的排头兵。优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想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说我的思考,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教。
一、阅读教学要讲究实效,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不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写,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学,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多数老师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当然也不乏有没有实效的地方。发展的问题是这次课改提高的核心理念。作为阅读改革,我们怎么样做,是我们要思考、研究、落实的问题。我们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仅仅从研究者来看,是不行的。八位老师都做到了由“不会”到“会”的变化过程,字词句、读课文等,第二个方面,学生的认识展示了一个由浅到深的变化过程,情感由远到深的发展过程。随着师生的情感变化,我们的情感也在变化。发展应该包括全面、整体、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都有积极性。实质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老师来做,在我们的课里做得还不够好。即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今天上午《放小鸟》,出示第一段话。先让学生标画语句,提出朗读方法,你就试着齐读。我们听声音,看课堂,学生也读好了,教师用意是好的。是想让学生学会一个读书的方法,但这样传递的方法没有价值,没有效的。这个教师有意识的,我们很多老师没有这样的意识。总是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学生就来作答。如果有一个基础好的班级,课堂就精彩,如果不好,就出不了。希望老师在这个方面 去反思,让学生去经历一个由不会学到会学的变化过程 。
二、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简单实用,要符合规律。
根据苏教版教材提出四个原则设计的,无可非议。借助一课来说。本意是好的,比如《台湾的蝴蝶谷》的教师,这个教师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导入,板书课题。你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不会读书,有的学生会读书。按照思维规律的化,你既然问了,教师说你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读书。这个方法多好呀,马上读书状态多好,可惜地是,学生读了,教师又讲了,让孩子读的与说的没有关系了。按照思维的需求向前发展,才有效。《槐乡五月》说话早了一些,学生初步学习这篇课文,需要什么。
三阅读教学不仅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机会,更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阅读伙伴对话。
两节课很美。《永远的白衣战士》、《月光启蒙》。老师自己把文本读好的。难能可贵的是,不仅自己解读好了,而且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设计了语言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去对话,我们被这种碰撞的火花,被心灵的沟通感动了。实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我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发现,读书时,并不是在对话,教师缺少办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去对话。
四、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关于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所谓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我看了八位老师的课,应该说都在努力地做。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形象性。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充分展示课文展示的形象,让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二是注重情感性。情感是语言文字本身就有的特点,让学生捕捉到这些点,满怀激情地去读。三是注重亲历性。都重视读书了,每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
五、阅读教学课要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
回忆听的课,多数老师的课学生用口说,用脑多、动眼多,动手少。动手写一写语言文字少了。可能只有两节课。一节是《台湾的蝴蝶谷》让学生写字了。再一个就是最后一节课,填空练习,内部语言随着年龄增长,变得精彩。学生读出来,我们教师暴发出一阵阵掌声。
六、阅读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要文意兼顾。
《会走路的树》,这个教师会抓语言文字,抓符号抓得特点好。只是可惜在,这个教学放在这个环节是不好的。我们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总结时,却说你们读正确、读流利了。像《槐乡五月》时,这个教师的课有个特别的特点,重视语言文字,三个香字,把理解语言与理解内容结合起来,在捕捉规律问题。还有些再思考、再斟酌。外面的表情、肢体语言的度再把握得好一些,就好了。
七、阅读教学开发与利用相关的资源,要把握好度。
提出一个“度”来。有的课太胖了,补充的资料太多了。精读时应该干什么?把编者万里挑一挑出来的文章,不用,东找一个,西找一个,这是不行的。
语文课越来越胖,语文教师患了多动症,跳起来,动起来了。不到之处,敬请谅解。